找回密码
 人工审核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8|回复: 0

[心理学] 自卑与超越-阿弗雷德·阿德勒著

[复制链接]

UID
24924
经验
3010 点
B币
16 个
原创
0 篇
创作值
0 点
分享值
1 分
推理积分
0 分
发表于 2022-9-23 13: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移动

加入一起搜索真相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人工审核注册

×

译者序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 然而,富裕的家庭环境给他带来的并非快乐的童年,而是不幸和磨难。他在幼年时期便患上 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这致使他在兄弟们之间感到非常自卑。不幸远远还未结束,在 5 岁那年,他又患上了几乎致他丧命的肺炎。这一切都让阿德勒的生活笼罩着恐惧和悲伤。 然而,也正是童年时期的种种经历,让阿德勒在很小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以便“与 死亡作斗争”。
最终,生活的不幸并未让阿德勒消沉下去,他凭借自己超人的毅力赢得了众人的赞许。1895 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由于对性格心理特征的特殊兴趣 和关注,阿德勒水到渠成地进入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领域。此后,他凭借着对人性特征超常 的洞悉能力,在此领域如鱼得水地施展着才能,并写下了《缝纫业健康手册》和《器官自卑 感及生理补偿研究》等著作。
1900 年,阿德勒阅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对书中的观点颇为赞同,并与弗洛

伊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02 年,阿德勒受弗洛伊德之邀参加每周举行的研讨会,后又加 入了心理分析社团,成为一名积极活跃的社团成员,并参与编辑《心理分析学报》。接着被 弗洛伊德任命为接班人,担任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主席。但最终由于观点上的不合,两人矛 盾日渐显露,分道扬镳。
之后,阿德勒率领其追随者一同成立了“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体 心理学”。“个体心理学派”是阿德勒与同事对自己所创新学的命名,之所以用“个体”这个 词,主要是为了强调个性的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一战期间,阿德勒也曾在奥国军队中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他在维也纳开始从事儿 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 此声名大振。
随后阿德勒他开始到各国游历,到处讲学。1926 年,他抵达美国,并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 1932 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 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 年, 受邀到欧洲讲学,终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阿德勒一生为人类的个体心理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留下的大量著作 为后世研究个体心理学提供了便利。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的理论是否能被事实证明对社会 有所贡献和价值,并有助于营造人人平等的环境氛围,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在某些方面自己 虽与他人有所区别,但在人格和尊严上与他人是平等的,然后在实际工作上能充分发挥各自 的潜能。
阿德勒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数十年,但是我仍然希望读者潜心阅读他的文章,并希望读者 能够从中获益。
由于翻译水平有限,译作中难免有瑕疵,望大家见谅。 李青霞
2012年2月15日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体验事物一般不会抽象进行,而是以自身的角度去观察, 最初“经验”的产生亦是如此。例如:“木头”的含义与人类有关,而“石头”也是“人类 生活的要素”。可悲的是,有的人总是排除事物的意义而去思考周围环境,表现为:孤立自 己,脱离同类,其所作所为于己于人皆无益处。总而言之,人的存在无法脱离生活的现实本 义,自我封闭的行为毫无意义。体验现实的人只有将现实放大到人生和生命存在的高度,来 解读其意义和价值,而不是局限于事物本身。因此结论应当是:这种意义总有遗憾和缺陷, 当然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因为,这个看似饱含意义的世界的一大特征就是充满了各种谬误和 荒诞。
如果你向人问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多半都不知如何回答。多数人都不想自寻烦 恼,更不愿探求问题的本源。但是,从古至今,这种问题一直相伴在人类的左右,直至今日, 也有人时常提起,无论年长或年幼,有时还会被问道:“人为什么而存在?”“人生的含义是 什么?”客观地说,只有在人们遇到某种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才会问诸如此类的问题。相反, 那些人生之路平坦顺畅、几乎没有遇到过困难的人,大多不会产生这个念头。但是,这些问 题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必须直面应对。我们发现对人生的某种解读 似乎影响着人的行为举止,每个人在言论之外的行动上,都在对“人生意义”进行不同的诠 释,而且此意义与其观点、态度、举止、表达、癖好、志向、习惯以及性格特征的表现是一 致的。也就是说,先对世界和个人进行总结,然后暗暗贯穿于每个人的行为之中。“我是这 样,宇宙是那样”就是思考得出的结果,是对自己和所理解的人生意义的一种判定。
如前所述,对人生意义的解释不一定全部正确,但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种理解。其绝对意 义上的“正确真理”是什么则无人知晓,因此只要是相对有效的任何解读,就不能判定是“绝 对错误”。其实正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包含了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然而,我们可以分辨 这一区间中的不同点位哪些有效,哪些次之;哪些是小错,哪些是大错。从中可以发现,较 好的解读是大同小异、不约而同的,相反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解读则总是难掩其伪。如果能从 中得出普遍的标准和意义,则对揭开有关人类问题的现实之谜很有帮助。同时,必须牢记这 个真理的标准是相对人类目的而言,是相对真理。此外,无其他绝对真理存在,即便还有, 也与人类无关。因为我们根本无从了解掌握绝对真理,所以它对人类而言,也没有现实意义。
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人生所面临的所有困难或问题,都源自于在生活中受到的三大制约。因为这三种制约构成了 人生和现实的内容,并且经常使人们遭受困扰,还迫使人们作出应答和处理,所以每个人都 必须予以重视。我们可以从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中,看出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解读。
第一种制约: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除此别无选择。人类与地球上的 各种资源必须共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善待地球。身心健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为这是 延续地球生命的重要因素,同样也能使人类得以延续。这是我们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人 都需要迎接其挑战。不管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解答,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哪

些是必需的、适当的、可能的或希望的。但是不管何种回答都必须考虑到一个事实——我们 是人类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这就如同我们不能对一道数学题妄加猜测,而必须全力以赴地求出答案一样,我们为了全人 类的美好未来,也要对人生的问题重新做出回答,其中重要的是使观点既富有远见又相互关 联。这是从人类自身的弱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潜在危机来考虑的。当然,我们的答案不会完美, 但是必须尽我所能地找到最佳答案。此外,所有的答案都必须考虑到人类正在为地球所困扰, 我们的生存质量必然与地球带给我们的福祸紧密相连。
接下来是第二种制约: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与周围其他人相互关联,任何人都是人类体系中的 唯一成员。一个人无法单独达成目标,这是由人类个体的弱点和局限所决定的。一个人如果 独自孤单地生活,自己面对一切,最终只会走向灭亡。他不但不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还无法 使生命得以延续。正是因为人类所共存的弱点、缺点和局限性,所以总要与他人团结在一起。 我们如果想继续生存,对人类和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就必须与人联合,共同发展。要想寻 求人生的答案就不得不考虑这一约束,我们必须想到:我们和他人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剩 下一个人,将无法继续生活。如果想延续自己的生命,我们就必须让自己的情感和这个问题 的目标相适应。
第三种制约是:人类有男有女。这同样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人一生中谁 都无法绕开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不管男女。当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就是对 这个问题的诠释。遇到问题,人们想象的方法往往多种多样,但是却总以为自己采用的具体 措施才是最佳方法。
由此三种约束出发,又引申出三个问题:第一,既然我们的星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那么我 们到底怎样做才能让人类获得永存;第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才能 达到与人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第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人类两种性别”和“人 类的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这一生存要求。
个体心理学发现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每个人对生活意义 作出各自的理解时,都精准地揭示出人们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举例如下:假设一个人 完全没有爱情生活或遭受了挫折,并且在工作上也表现得很平庸,还不喜欢结交朋友,感觉 人际交往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造成交往范围十分狭小,从他在现实生活中作出的自我定位 和约束,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为活着而活着,所以要让自己免受伤害,以保证 平安无恙,因此,自我封闭以减少社会交往成为首选。”看得出,他把活着视为一件艰难且 危险的事情,最后只有现实失败接连不断,而且生存机会越来越少。
不妨再假设另外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一个人交友广泛,人脉极强,左右逢源,事业有成, 而且爱情生活和睦甜蜜。我们则可以定义为,此类人视“活着”为一个创造的过程,于是他 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机遇,其间出现的困难反而使他具有了超凡的勇气,因为在他眼中任何 困难都可以克服。这就说明:“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 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作贡献。”

社会情感
由上文可见,对人生意义的解读不论正确还是错误,都可从中找到一些共同点。精神病人、 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妓女等人之所以容易失败,是因为他们在处理 职业、社交和两性问题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他们对社会生活没有兴趣并缺乏安全感。 在他们心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个人理想其他人根本无法从中共享。他 们如果取得了所谓的成功或实现了某种理想,实际上也只是一种虚无的优越感,这种自我满 足和陶醉,也只有对他们自己才有意义。
例如,手中拥有武器的罪犯感觉自己很强势,无人能敌,显而易见,他们在利用武器为自己 壮胆。但是对我们而言,一件武器并不能让此人的身价得以提高,所以不免有些可笑。其实, 自我意义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意义是没有 任何用处的。每个人都在力争与众不同,但如果并不明白自己的成功和卓越是建立在为他人 作贡献的基础之上,那么错误就难以避免。人生的理想和行为与此同理,其唯一的意义就在 于对他人是否存在意义。
再讲一个关于某小教派教主的故事。有一天,教主将所有的信徒都聚到一起,说下周三就是 世界末日。信徒们都对此信以为真,于是赶紧变卖家产,然后抛开所有世俗和牵挂,在莫名 的情绪中等待灾难来临。可是星期三悄悄过去了,却没有发生任何异常。信徒们在星期四一 大早便找到教主,向他讨要一个说法。人们都说:“看看你把我们愚弄到什么地步了!我们 放弃了所有的生存保障,逢人便说周三是世界末日,我们从未在意别人那轻蔑的目光,而是 反复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如今星期三已经过去了,这个世界不是依然如故吗?”这个所谓的 预言家却以个人的理由逃避着他人的谴责,他狡辩说:“可是,我所说的星期三与你们想到 的星期三并非一回事呀。”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认为的事实并不能成为真理。
所有“人生意义”的真正标志是具有普遍性的,即可以与他人共享、绝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 共同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从中看出所发生之事具有的共性。大众口中的天才虽然 是极少数,但是只有他们被大众认为与众不同时,才会被冠以这样的称呼。由此可见,人生 的意义即“对整体作出贡献”。在此,我们并非说说而已,而是看重其最后结果。每一个面 对困难毫不退缩的人,其意识中好像都明白人生的真谛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并与他人合作。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他人所关注,即使遇到困难,他也从来不将解决的办法建立在伤害 他人的基础上。
如果我们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并与他人不断合作,也许有人会对此产生疑问。因为对于大 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他们不禁会问:“如果一个人总是以他人利益为重,让 自己向他人贡献,那么我们的损失会有多严重?我们自己的事又该如何去做?难道不应该有 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吗?我们保护别人的前提不应该是先保护好 自己吗?”
这样的观点大错特错,此类问题也不能称为问题。如果一个人以他对人生意义的认知和理想, 并且加上他的全部情感,向他的人生目标努力,他必然会沿着最能体现其人生价值的道路发 展。同时,他还会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改变自我,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

实践中让这种感情逐步迈向成熟。人的目标一旦建立,随后便会开始自我管理。只有此时, 他才会意识到要解决怎样的人生问题,才会不断使自己得到提高和发展。比如在爱情和婚姻 中,如果我们想让对方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就会极力表现自我,将全部关心投入到对方身上。 如果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性情去发展,而不顾对方的感受,那么所得的结果一定是:我们变 得趾高气扬,让人厌恶。
我们还可以从中悟出一点,即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奉献与合作。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祖先给我们 遗留下来的东西,会发现什么?那些都是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除了我们所能目睹的有形资产 ——土地、道路和建筑,还有很多无形的资产,即他们以哲学、科学、艺术的形式对生活经 验的总结,以及传达给我们的各种生活技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然后让我们代代相承。
那么,另外那些拒绝与他人合作,对人生意义另有理解的人,那些总想着“我应怎样逃避生 活”的人呢?他们留下了什么?他们没有给人类留下任何有益的东西。他们不但人已经死去, 就是人生价值也没有得到任何体现。对于那些认为自己一生从不需要与人合作的人来说,就 好像地球早就对他们有所安排,给出他们最终的判语:“你一无是处,在这里,你的憧憬、 你的奋斗、你所崇尚的价值观,还有你的思想和灵魂都没有用处。人类不需要你,任何东西 都不需要你。你不配活着,没有人希望你在这里,滚开吧!快点去死,从此消失吧!”在现 代文化中这种自我观念已有所淡化,但我们还是会找出许多欠缺之处,所以也必须以为人类 谋取更多福利为前提,去继续改变它。
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他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全人类的贡献,所以 他们开始让自己关心和帮助他人。特别是那些有着宗教信仰的人,我们都可从中看到一种普 度众生的思想。世上所有的重大运动都想增加人们的利益,而宗教正是朝此方向发展的主流 之一。但是,人们却常常误解了宗教,因为人们认为他们除了做一些普通的事外,根本没有 作出其他任何有益的事。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个体心理学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但是我想它 还会继续向前迈进。科学在提高人们对人类的贡献方面,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 他方法所不能及的。我们入手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目的却一样:为人类取得更大更有益的 贡献。
我们对于人生利益的理解似乎已经成型:它不是我们的福神,就是一个催命鬼。所以,我们 亟须了解人生的意义形成的原因和其划分的依据,并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方法。这些属于心 理学的研究范围,其与生理学、生物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它能利用我们对意义的理解,来影 响人类的活动以及人类的发展趋向,从而让人类更幸福。
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从我们刚刚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生活的意义”的探索。就算是孩子,也想弄清自己 的力量和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地位。在儿童发展的前五年,已经具备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 即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事情。此时,他们对于自己和社会所向往的发展模式

已经有了深层次的概念。此后,他们就会利用自己对社会和自我的看法来关注整个世界。因 为在儿童时期还不知道何为社会经验,所以需要有人对他们加以诠释,这样就逐渐赋予了他 们生活的意义。
对孩子们而言,即使对意义的认知已经偏离正轨,即使他们所采用的处理方式还会带来接二 连三的错误,他们也不会改变。只有他们重新检讨,对自己的认知加以改正,才会使他们对 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得到改变。有时,犯错带来的严重后果会强迫性地驱使他们改变自己对人 生的认识,然后完善自我。但是如果没有任何方面的压力,他们就不会意识到其中的谬误, 还会执着于错误之中,以至于结果无法收拾。一般来说,要想让自己对人生的认知走向正确 的轨道就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学人士的指导,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错误的根源并探寻到正确 的人生意义。
人们在儿童时期的情境有多种解释方法,童年的不快乐很可能被赋予相反的意义。比如,有 的孩子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他就会尽其所能让自己找到一个摆脱困境的方法。由此,他就会 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一定要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不要让我的孩子再在这样的环境中成 长。”
而有的孩子则会想:“上天真的好不公平,为什么总让别人享受美好的东西?既然上天对我 这样残忍,我还有必要对别人给予慈爱吗?”
也许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自己的孩子:“我的童年就是从贫苦中过来的,可是你为什么就一 点苦都不能吃呢?”
有人则认为:“因为童年时我受了很多苦,所以我现在做什么都无可厚非。”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已经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之中,如果他们 不对自己的思想加以改变,行为自然也不会改变。
每个人的经历并不能决定人生的成与败,这就是个体心理学对决定论的反对之处。一个人的 经历不能决定其一生的命运,但会对人的命运造成影响。如果我们将某种特殊的经历作为未 来人生的基础,那么必定会被误导。环境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生的意义,我们却可以通过解读 自己的人生状况来改变命运。
身体缺陷
然而,成年人中的失败者,大部分都是因为在童年时期就未对人生的定义形成正确的认识, 并让这种错误一直发展。其中包括那些在婴幼儿时期患病或存有缺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经 历了痛苦的童年,根本无法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就是对社会的贡献。除非让那些与他经历相似 的人对他加以引导,让其将关注力放在他人身上,否则他们一生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如今, 他们常常因为周围人的嘲笑、同情或挤对而变得更加自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因 为自己受到社会的侮辱而变得内向,并且还认为自己不会对社会有任何贡献。
身体器官的残缺或内分泌异常都会导致儿童在生活方面产生困难,我想,我是第一个对此领 域加以研究的人。虽然这一分支在业内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它的发展方向却偏离了我的

愿望。我一直在寻找克服这种困难的方法,而非让他们将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归于人身体的 缺陷或者内分泌的异常。身体的缺陷并不能强迫一个人的心理朝错误的方向去发展,而内分 泌也不会对两个儿童产生同样的作用。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有困难的儿童在克 服困难的同时,会将自己内在的巨大潜能激发出来。
正因如此,宣传优生优育并不是个体心理学家所倡导的。有很多具有先天缺陷的人,常常成 为某一时代的杰出人才,虽然他们有的一生与病魔相伴,有的英年早逝,但他们的贡献是实 实在在的。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正是由这些人创造出来的。他们的坚强源自奋斗,他们执 著于常人都无法完成的事业,所以成就就是理所应当的了。仅凭对人肉体的观察,我们无从 判断心灵发展方向的好坏。然而迄今为止,大部分具有先天缺陷或内分泌异常的儿童都未接 受过正确的训练。正因为无人可以理解他们的痛苦,所以他们总是越来越自我。由此我们也 就明白了那些先天具有缺陷的儿童大多是失败者的原因,因为他们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缺失 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溺爱
家长对孩子的过于宠爱也是导致孩子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曲解的一大因素。在那些孩子的心目 中,他们的愿望就是法律,自己无须争取便可达到一切。他们还认为自己天生就具有某种权 力,无人能及。然而,一旦他们不再成为众人的焦点,他们的位置被人取代时,便会无法忍 受,他觉得周围的人都对他有所亏欠。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只索取而不付出,他们 根本不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因为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关照之中,他们已经没有了自立 能力,也从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们的脑海中除了自己别无他物,根本不懂得与人相处、 合作的益处。当有困难出现,他们唯一想到的便是求助于人。他们认为,如果他能重新成为 众人的焦点,如果人们可以再次承认他是杰出的人,那么情况就会大有改观。
过于受宠的孩子在长大后,很可能会成为危险人群。其中有些人甚至会恩将仇报,表面装出 “媚世”的姿态,私下却一直寻找机会攻击别人。如果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合作完成某件事, 他们定不会服从,或者公然反抗。如果他们不再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呵护,就会认为有人在他 们背后进行攻击。他们以为众人都与之敌对,所以只要有机会便会打击报复。如果人们对他 的处事方式不能接受,他就会认为这一行为是对他的虐待,所以对他们的惩罚不会起到任何 作用。他们只会这样想:所有的人都在和我作对。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对别人公然反抗还是将 别人的善意当成恶意,都表明他们对人生的理解是错误的。有些人会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 的方法,但是他们的思想永远不会有所改观:人生的意义就是自己永远第一,自己至高无上, 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他们一直持这样的人生态度,他们的方法永远不会正确。
冷落
受人冷落的儿童是第三种“问题儿童”。他们的人生同样容易偏离正轨。这些孩子根本不知 道关心和互助的概念,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从来没有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想象出,当他们在 生活中遇到不悦,总会高估困难的程度,从不去争取他人的帮助。当他看到社会冷漠的一面 就会认定整个社会都是如此。他们不会想到,帮助他人做一些事就可以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喜 爱。他们连自己都无法相信,更别提相信他人了。
实际上,任何经验都无法与感情相比拟。母亲最初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一出生就感受到对自己

的依赖之情。继而,她可以让孩子将这种感情范围扩大,直至周围的每一件事物。如果母亲 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也就是没有让孩子对周围产生兴趣,并形成合作与互助的情感,那么孩 子就很难对社会形成关注,也很难再有与人合作的意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人人都有,但这 却是经过培养才得以体现的,否则根本无法尽情地展现出来。
如果我们对一个被人忽视、不受欢迎和没人理睬的孩子进行研究,可能发现,他们从来没有 与人合作的意识,他们就像与世隔绝了,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对互助互爱的事情更是一窍 不通。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孩子在婴儿期是 平安度过的,那么他就已经很好地受到了关心和照顾。所以,对于完全被忽视的孩子我们暂 且不管,接下来让我们说说那些常常被人忽视的孩子和那些只有某些方面被忽视的孩子。总 之,事实证明,被人忽视的孩子根本没有对人的依赖感。我们感到很悲痛,在这个文明的社 会中,失败的人常常不是孤儿就是私生子,因为这样的孩子被人忽视的概率更大。
从以上我们得知,身体残缺、被过于宠爱和被人忽视的孩子是很容易被误导的,他们经常形 成错误的人生观。这些孩子极力需要他人的帮助,让他们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他们需 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到人生的意义。如果我们已经给予了他们帮助,就会在他们所做的每件 事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梦对早期记忆的影响
通过研究证明,做梦和想象是很有用处的,因为人在睡梦中和在清醒时的性格是一样的,只 是在梦中人的压力较小,人的性格会毫不隐瞒地被表现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想了解自己对于 人生意义的认识,必须有记忆的帮助。不管我们的记忆多么零碎,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从 记忆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正是记忆在提醒着我们某段事情应该被记住。记忆在告诉 人们:“这就是你所希望的事情”“这就是你要逃避的事情”或者“你的人生就是这样的”。 留在脑海中的记忆会凝结成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经验,它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所 以,每一段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
儿童早期的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早 期记忆的重要性。其原因有两点:第一,这是他们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最初印象,这是他们 第一次将他自己的外貌、他对自己的评价、别人对他的态度综合起来进行审视。第二,这是 他们第一次有了自己主观的观点,也是他们人生记录的开始。所以在他们早期的记忆中,我 们会发现他们对自己地位的认知:是弱势的或不安全的,还是强势的、安全的,以及他们之 间的区别。他最初的记忆是不是他记忆中的第一件事,或者他记忆中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 心理学家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记忆中对于未来生活的影响有多大。
接下来我想针对早期记忆的问题举例说明,看他们对以后人生意义的定位有何影响。如果一 个女孩在提到最初记忆的时候,脸上带有无奈和悲哀的表情这样说道:“咖啡壶从桌子上掉 下来,烫伤了我。”那么你就不必惊讶于她在以后的人生中总是过于夸大危险和困难的程度, 更不必惊讶于她认为别人对她的关心不够。因为有些人往往就是这么不精心,把一个小孩子

置于危险之中。
还有一个与之相似的例子:一个人这样说道:“我在三岁的时候,曾从婴儿车上掉了下来。” 后来他就常常做这样的一个梦:“世界末日就要来了,我在半夜醒来的时候,看到天空是一 片火红的颜色。星星们纷纷落下,地球撞在了另一个星球上。就在将要毁灭的时候,我被惊 醒了。”他是我的一位患者,现在还是个学生。当他被别人问到害怕什么的时候,他会说: “我怕这一生一事无成。”显然,早期的记忆和噩梦的出现,令他对生活越来越失望,他极 其害怕失败和灾难发生。
有一个男孩一直有尿床症,并且他还常常和妈妈吵架,所以在 12 岁那年他被带到我的诊所 医治。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有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他躲进了衣橱中,然而妈妈却以为他走 丢了,于是跑到大街上焦急地去寻找、呼喊。这样在他的记忆中就留有了这样一种印象:要 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就要制造一些麻烦。在别人忽视我的时候,我可以通过欺骗他人而得到重 视。尿床症使他成为众人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所以母亲的焦虑和担心更加深了他对自己观点 的认同。
在之前的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男孩的心里,外面是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只有让别 人担心他才会拥有安全感。他一直认为这是最可靠的方法,在他需要的时候只要使用这种方 法就会马上得到别人的保护。
在一个 35 岁女人的早期记忆中有这样的一件事:“楼道中一片漆黑,我独自下楼,比我大一 些的表兄朝我走来,我害怕极了。”从这段记忆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不喜欢和其他孩子在一起 玩,也不喜欢和异性相处。我猜测她是独生女,事实也的确如此,然而,她此时还是单身。
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社会情感的发展:“在我小时候,妈妈让我推着 妹妹的婴儿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和比自己弱小的人在一起才会感觉轻松,并且对母 亲有一种依赖感。一个家庭的最佳教育方式就是,让年龄稍大的孩子照看自己的弟弟妹妹, 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也会让他对家庭中的新成员产生兴趣,还让他们为家庭承 担了一部分责任。如果这成为他们一种自愿的行为,哥哥姐姐就不会认为新生儿的出生让父 母忽略了自己,也不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产生憎恨感。
喜欢与人相处,并不能表明真正对他人有兴趣。一个女孩的早期记忆是这样的:“我和姐姐 经常和另外两个女孩在一起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喜欢群体合作的女孩子。但 是她说到自己的恐惧时却说:“我害怕一个人待着。”这时我们就又对她有了新的认识:她是 一个独立性很差的女孩。所以由此我们看出她与人相处并不是因为兴趣,而是让自己不再孤 单。
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人生的意义,就找到了打开人性格的钥匙。常常有人说性格是无法改变的, 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改变的方法。正如我们所见,如果找不到错误的根源,我们的任何 治疗方法都不会有效,而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的勇气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合作的重要性
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所以,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并让孩子 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学会自己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不管阻碍怎样的合作方 式,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比如,在家中惯于受宠的孩子总是有些自私,他们同样会将这种 自私的性格带入学校。若想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唯一办法是让他在心里感到自己会受到老 师的称赞。他只喜欢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这种缺乏合作精神所导致的 不良后果会越来越明显。在他初次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误解时,便不会发展自己的责任感和 独立性。也就是在这时,他已经无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
我们不能指责某个成年人曾经在童年时犯的错,这正如我们不能让一个从未有过正规合作训 练的人去灵活应对需要与他人合作的问题,不能让一个对地理一窍不通的人去参加地理测试 一样。当他们犯下了错误,我们要帮助他们纠正。要想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必须有合作 精神;在人类发展的前提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为社会谋求福祉。只有一个人明白了人生的 意义在于奉献,才会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才有更大的机会取得成功。
如果孩子在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上所犯的错误被家长、老师和心理学家所熟知,只有他们不再 重复同样的错误,我们就有信心说,那些社会情感欠缺的孩子们最后总会认识到自身的能力 和人生的机遇。他们在困难面前会反复尝试;他们不会逃避、推脱责任或者寻找不合常规的 捷径;他们不会要求他人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帮助;他们也不会感觉丢人或想去报复,或者有 这样的想法——“人生没有任何意义,我又能得到什么?”他们定会认为:“我们必须有自 己的人生。这是我们的事,我能够处理好。我们自己的事可以自己做主。如果有什么推陈出 新的工作,我怎么能不参加?”如果人人抱有这种思想,都有自立的合作精神,那么人类文 明的发展将永不停息。
第二章 心灵和肉体
心灵和肉体的联系与冲突
对于精神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支配精神的问题,人们一直各执己见。许多哲学家也参与其中, 他们将之看成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的问题。哲学家们为自己的观点摆出了上千条理由,但最 终仍然没有结果。在这一问题上个体心理学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因为在个体心理学看来, 我们关注的是肉体和精神的相互作用。身患重病的人也是有着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可是如 果我们从错误的理论入手,病人便不会康复。所以我们的理论一定要有经验做后盾,且是能

够经受住考验的经验。我们需要找到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并找到正确的入口。
个体心理学让这一问题变得简单化,它们不再是一个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问题。精神和肉 体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两种表现形式,在人的一生中它们缺一不可。我们只有从整体去了解它 们两者的关系。生命在于运动,但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因为在运动的背后还有另一个 重要因素。种子在土地中生根发芽后,就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不可随便移动。所以, 当我们发现原来植物同样具有某一种或几种精神时,会很吃惊。即使植物可以预知未来,然 而却对它没有任何用处。比如,植物已经预料到:“一会儿将有人走过来,踩到我的身体。” 这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为即使预料到,结果仍然无法改变。
但是,人就可以将预料到的事情用于确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上。这就告诉了我们人是有精神的。 “当然,你想好了,要不你不会这么做的。”(《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精神因素的核心力量是有预知能力并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
然而,能够说明长有两条腿的人都有精神或灵魂,是因为人能够对各种事物进行预测并确定 事物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就会明白精神对肉体的支配关系了,也就是说精神 为运动指明了方向。但是我们始终要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反复来回的运动是没有用的。因为 精神支配着运动,所以精神是主导因素。然而,肉体同样会反过来影响精神,因为运动的完 成者是肉体。只有身体因素允许,精神才可以支配精神。比如,我们很想去月球,但是必须 借助高科技的帮助才可以完成,否则只是空想。
人类的活动范围比其他动物要大得多,这里指的不仅仅是活动的方式(这一点从人手的动作 中就可看出),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很大。所以,我们可以预想,人类的大脑会越来越有预见 性,人类奋斗的目的性也会越来越强,以改善他们在整个情境中的地位。
此外,在为了局部目标而进行局部动作的背后,我们还发现,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单一的、 能包含一切部分运动的动作。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即克服所有困 难并将自己从中解脱出来的感觉。为了达到即将完成的目标,所有的运动和表现都必须协调 一致。就像我们即将达至最后的成功一样,激情会全面爆发并信心十足。
肉体也一样,它和努力也要合为一体。肉体在形成之初就开始向理想的状态发育了。比如, 如果皮肤干裂,整个身体都会努力让其复原。不过这不是肉体的独自努力,精神也发挥着不 可忽视的作用。运动和卫生之类的知识已经证明,在精神的帮助下皮肤会复原得更快。
人的生命从始至终,精神和肉体的合作就在不断地进行着,他们就像一个相互的整体,不可 分割。精神就像发动机一样,可以将人体的潜能全部激发出来,使身体变得强壮。我们的思 想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和行为来表现出来。人只要有动作,这个动作就是有意义的。 人们的眼睛、舌头和脸部有了动作,使我们表现出各种表情,这正是心灵赋予我们的某种意 义。那么心理学和精神科学所研究的到底是哪些问题?心理学的目的就是找出一个人所表现 出来的各种动作所代表的意义,并探寻其最终目的,然后将这一目的和其他人的目的相比较。
我们的任何动作都是有目标的,而精神则将这种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它需要计算出我们要走

的路,以及走哪条路会更加安全顺利。当然,这一过程中的错误也不可避免。一旦目标变得 不确定或者方向歪曲,就不会发生动作。如果我们动动自己的双手,头脑中必定会反应出动 的目的。但是头脑的选择也并非时时正确,如果选择错了,那就证明头脑中错以为这就是最 正确的。所以,心理上的错误注定会出现行动上的错误。我们人人都在寻找安全的目标,可 是安全到底在哪里呢?有些人在关键问题上出了错,思想的选择就会犯错,所以朝向了错误 的方向。
当我们看到一个表情和征兆时,如果无法判断其所代表的含义,最好将其束之高阁、不去理 睬。就拿偷盗来说,偷盗者会将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动作的目的: 偷盗者想拥有更多的财富,越多越有安全感。所以,这一动作就是由贫穷或缺乏引起的。接 下来我们就要对这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产生匮乏的想法进行分析了。最后,我们要做这样 的假设:如果他生活的环境得到改变,或者生活并不贫穷的时候,他还会偷盗吗?对于他的 最终目的我们无须指责,可是我们已经明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正如我前边所述,人在四五岁之前就已经有了统一的思维和精神与肉体的合作。在这一时期, 他有着遗传而来的素质和对周围环境的印象,并使这些东西适应他再高一层的追求。在六岁 之前,他的人格已经定性,对于人生的意义、追求的目标、处事的态度、情感的秉性也已定 型。这些在长大后也许会有变化,可是他首先要摒弃幼年时错误思维的导向。正是因为他的 想法和行为是跟他对生活的认知相适应,所以如果他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他的新想法和新 行为就必须和对生活的新认知相适应。
每个人对周围环境的印象,都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得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人锻炼身体 的方式中,看到他想从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获取怎样的印象,以及其想达到的目的。我们可以 通过一个人的观察力和聆听力来了解其感兴趣的方面,并通过此对他进行了解。从中我们可 以看出人们是怎样用姿势训练自己的感知并让自己保留印象的。由此可见,姿势是极其重要 的,每一个姿势都有着其特定的意义。
在原有的心理学定义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再添加一点东西,看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思维 上如此大的差异。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身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形成的态度。身体如果不能去 适应环境,达不到环境所提出的要求,就是使精神上的负担加重。正因为此,身体有缺陷的 孩子在智力上总是比正常孩子发育得迟缓。他们的大脑更难使身体的动作协调一致。他们若 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就需要精力更加集中。所以,他们的精神负担会很重,容易变成自私 自利的人。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过于关注自己的缺陷和行动受限,那么他自然就没有过多精力 去关心别人了。他们认为不管是时间还是动作都会限制他去关心他人,所以长大之后情感就 会淡漠,自然也就没有很好的合作能力了。
我们必须承认,身体上的缺陷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不便,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如果身体有缺 陷的人精神上是积极向上的,他就会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这样他就会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 别,照样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实际上,虽然有些孩子有先天的缺陷,但其取得的成就却远 远大于正常儿童。比如,一个弱视的孩子会承受比普通孩子更多的压力,他看外面的世界要 比其他孩子费劲得多。可是这就致使他更加关注视觉世界,让自己更努力地分清东西的色彩 和形状。结果,其对于视觉方面的感觉反而优于正常的孩子,也会比他们更有欣赏力。所以, 只要克服了精神上的障碍,身体的缺陷就不再是障碍,反而会成为一种有利的条件。

据我所知,很多画家和诗人都有着视觉方面的欠缺,可是他们却经过了独自训练,越过了缺 陷的障碍,他们的视觉利用率远远超过正常人。这种补偿现象也许在左撇子孩子身上会更加 显著。在家里或学校常常有人让他们刻意改掉用左手写字的坏习惯。他们用右手画画、写字 当然不如左手灵活。可是如果他们通过大脑的支配让自己克服这些困难,右手同样会变得和 左手一样灵活。事实确实如此。在现实中,很多左撇子的孩子画画和写字都比其他孩子漂亮 得多,手工活也做得同样好。因为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有着做好事情的动力,然后加上 自己的努力,就会转劣为优。
只有想将自己融入整体、不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会慢慢弥补自身的缺陷。那些一心想摆脱 困难的孩子,肯定会落后于他人。只有他们心中有一个克服困难、努力争取的目标,才会有 加倍的勇气。
这是关于兴趣和关注力的问题。如果他将目标定位于身体之外的其他方面,他们就会培养、 训练自己达到指定的目标。他们也会认为困难是成功之路上必须清扫的阻碍。可是他们如果 只将注意力放在自身的缺陷上,或者将自己的目标定为摆脱天生的缺陷,他们就无法取得成 功。我们使笨手变得灵活的方法不是总想这只手要怎么办、这只手如果没有那么笨就好了、 我可以不使用这只笨手,而是积极锻炼,让其变得更加灵活。这就需要我们的锻炼和实践了, 并且要摆脱笨手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如果一个孩子想去克服某项困难,肯定会为自己制定 一个目标: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
我对患有肾管缺陷的家族的研究,可以作为遗传的缺陷被转变的事例。这些家庭的孩子们, 有很多患有遗尿症,他们的缺陷很明显,肾脏、膀胱或脊柱分裂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并且, 从腰部的痣和胎记中,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缺陷。可是,我们并不能将这种疾病完 全归于身体上的缺陷。患病的孩子并不是在器官的控制下生活的,他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器 官。比如,有些孩子晚上会尿床,可是白天却不会尿裤子。有时,这种毛病会随着环境的转 变或父母关注力的下降而消失。如果患病孩子没有智力上的障碍,他不会总拿自己的缺陷去 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因为遗尿症是可以克服的。
但是,大部分患病孩子是因为自己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不想去克服,所以他们不能改掉自己 的毛病。有经验的母亲会给他们一定的训练让其改掉这种毛病,然而经验不丰富的母亲却往 往不知道该如何做。有肾脏或者膀胱疾病的孩子在听到撒尿的字眼时,常常高度紧张。母亲 也不该在孩子刚刚尿床的时候就去制止,当孩子知道别人总是关注他的这种行为时,就会产 生厌烦心理。这样就会致使孩子不去接受相应的训练。
据德国一位社会学家统计:父母的职业与犯罪相关,其孩子犯罪率很高,比如法官、警察或 狱警的孩子。教师的孩子学习却常常并不优秀,这有足够的事实可以证明。医生的孩子往往 产生很多精神问题。牧师的孩子有很多会变为堕落分子。同样,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撒尿行 为过于关注,就恰恰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会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意 志。
尿床的事实也可以归结到另一件事上:我们是如何通过做梦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的。孩子在晚 上常常梦到自己上厕所的行为,这样他就有了足够的借口去尿床。他们通过尿床常常可以达 到很多目的:引起别人的注意,致使别人去做事,让别人时时刻刻以自己为焦点。这种方法 有时也是对抗父母的一种方式。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尿床都可以说是一种创意:他们不是用

嘴表达意愿,而是用膀胱。身体的缺陷为他们表达自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以这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孩子常常是因为受到了一些压力。比如,他们曾经很受关注,如今却 被忽略了。或许在他的弟弟妹妹出生后,父母的关爱减少了。所以,他就急须吸引母亲的目 光,他只想达到这一目的,却不管利用怎样的方法。这其实是在告诉母亲:“我并不是你想 象的那样,我仍然是一个孩子,我也需要别人的照顾。”
处于不同环境和身体有着其他缺陷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他 们会用哭闹的声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些孩子会梦游或者做噩梦、掉到地上,或者说自己口 渴并嚷着要喝水。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是相同的。这些症状的发生,一部分来自于其所处的 环境,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的身体素质。
从以上事例我们看出了精神对肉体的影响。精神也有可能引起人的某种病症,并影响整个身 体的发育。目前虽然我们并不能证明这种说法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一些可以证明的事例。一 个胆小的男孩子也许会造成身体发育的萎缩。他不注重自己身体的锻炼,或者说,他根本没 有在意过自己的身体会发育成什么样。所以,他从来不积极锻炼身体。即使他看到外面有很 多孩子都在锻炼,他却对此毫无感觉。那些喜欢锻炼的孩子的性格自然比这个胆小的孩子开 朗豪放。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看到:精神会影响身体的形态和发育,身体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精神上的 不足。由精神引起的身体不适的事情我们常常遇到,那是因为这个人还未找到一种可以克服 身体障碍的方法。比如,人的内分泌腺在四五岁之前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腺体有不 足之处,虽然不会对身体有强制作用,可是却总是被周围的环境、孩子的喜好、他们脑海中 活跃的思想所左右。
情感的作用
我们称人随生活环境所做的改变为文化。我们的文化是精神促使肉体去产生行为的结果。精 神促使我们去工作,又指导着我们身体的发育。最终我们会发现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 性的。当然,精神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无所不能,要想克服困难还得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 障。所以,精神就是这样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它要让身体免受疾病、死亡、伤痛、意外事故、 衰竭的侵袭。我们感受快乐与痛苦、产生各种幻想、对事物的辨知能力,都有助于我们完成 这一目标。
幻想和识别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它们还可以激发人的感知,使身体受它的支 配。这样,个体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目标就为感知规定了限制。感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对 身体有着支配作用,但是对身体并没有依赖作用,它主要由个体的目标和人生态度所决定。
显然,一个人的行为不单单受人生态度的约束。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帮助,态度是不会产生 行动的,还需要强制的方法。新的个体心理学认为:感知和人生态度是不矛盾的,一旦有了

明确的目标,感知总是以目标为中心进行调整。所以,这一点已经超出了生理学和生物学的 范围。感知的根源也不能用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进行解释和预测。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虽 然关注的是心理上的目标,但是必须以生理学为基础。比如,我们不会过于关注焦虑对交感 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而是关注焦虑的目标。
据以上观点可知,焦虑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压抑性欲和难产引起的后遗症。这样的说法简直荒 唐。我们知道,那些习惯被母亲呵护、陪伴的孩子会发现,他们无论何种原因的焦虑都会引 起母亲的注意,所以这就成为他们控制自己母亲的方式。据经验得知,发怒也可以有效地控 制某人或某种局势。当我们认为身体或精神的特征都是来自遗传时,必须关注遗传在向目标 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好像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对象。
从任何人身上我们都会发现,感知是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的,并且他对人类实现目标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快乐的忧伤的、勇敢的萎缩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总是相适应的,他们 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也和我们预料的几无差别。总是在经历了痛苦之后才有了优越感的人,不 会因为这点成就而变得快乐。如果我们多加注意,就会发现感知也是可以被我们呼来喝去的。 那些患有广场焦虑症的人,独自一人在家或者派遣别人去做事时,他的焦虑就会消失。神经 官能症患者当感觉到自己不能指派任何人时,就会排斥生活中的任何方面。
情绪也和人生态度一样固定不变。比如,胆小的人总是胆小,虽然他们在有人保护的时候不 会害怕,或者在弱势的人面前会变得气势强大,但内心的恐惧感仍不会消失。在他的房间里 可能会有三层防盗锁、几只看门狗和几个报警器,却依然吹嘘自己如何勇敢。本来不会有人 认为他是胆小怕事的,但是他过于谨慎的行动已经告诉了人们他的焦虑。
性欲和恋爱也与此相似。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有了性的目标,就会产生性的感知力。在他的脑 海中,除了认定的性目标,对其他人均无兴趣,由此他的性器官也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可是 当这种感觉消失或者不再正常时,他就会出现阳痿、早泄、性冷淡甚至变态等症状。这足以 表明他不想放弃那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这些往往是由于不正确的优越感和人生态度造 就的。在这样的事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他们不去体恤对方,却一直在乞求着对 方为自己着想。他们不但没有社会情感,他们的勇气也不足,人生态度同样有误。
我有这样一个病人,他是家中的次子,他被自己内心的负罪感深深地折磨着。在他的父亲和 哥哥眼中,他对诚实极为注重。在七岁那年,有一次他让哥哥代替他做作业,然而他却向老 师撒谎,说那是自己做的。这件事带给他的负罪感一直缠绕了他三年。后来,他终于鼓足勇 气向老师说明了一切,而老师却付之一笑。然后,他又哭泣着向父亲诉说了这件事。父亲没 有表现出毫不在意的表情,而是对他夸奖了一番,并为有这样诚实的孩子而感到骄傲。但即 使得到了父亲的原谅,他的内心仍没有平静下来。从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孩子因为犯 了一个微不足道的错误却如此自责,只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诚实的孩子。家庭中高 尚的道德观念使他在品质方面比他人优秀。因为他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成绩都比不上哥 哥,所以就想通过其他方法获得别人的赞同。
后来,他又因为自己染上了其他坏习惯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他常常手淫,并且在考试中作 弊的毛病也一直没有改掉。每次考试过后,他的负罪感就会加深一层。随着年龄越来越大, 他的这些毛病就越来越难改。他的内心是脆弱的,所以压力也比他的哥哥大很多。只要他在 某一方面上的成就比不上哥哥,就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在离开学校后,他想去工作,可是

由于内心的负罪感一直折磨着他,他整天在乞求上天的宽恕。就这样,他连工作的时间都占 用了。
如今,他的精神已经极度不正常,所以不得不来到精神病医院。医生们都对他束手无策。但 是,一段时间以后,他的身体却开始转好了。他将要出院的时候,医院告诉他,如果有什么 不适可以再次来医院复诊。之后,他却面对着所有的教徒跪下,哭喊道:“我的罪孽太过深 重了!”他的内心再一次变得无比脆弱,所以,他又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才回到家中。有一 天,他竟然一丝不挂地出现在了餐厅里。因为他的身材的确很好,这一点足以比得过他的哥 哥和其他人。
他的负罪感可以让他变得更加诚实,也可以让他努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可是,他的发展方向 却出现了错误。他不想考试、不想工作,都证明了他是一个胆小怕事又不自信的人。并且他 的任何一种精神病症都表明他极为害怕失败。他在教徒面前的行为和裸体进入餐厅的行为, 都表示他可以不顾一切地获取优势。他的人生态度引导着他行为的发生,而他的感知又和他 的目的是一致的。
还有一种我们较为熟悉的行为可以证明精神对身体的影响,它能够引起身体短暂的表现而不 是固定的特质。实际上,我们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通过身体表达出来的。人的感情往 往通过自身的动作表达出来,比如某种姿势、态度、表情和四肢的摆动。人体内的器官同样 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比如,人的脸是红润还是苍白,这就是血液循环的变化。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肢体语言,而他们的肢体语言也都是可以通过愤怒、焦虑、疼痛或其他感情来表现出来 的。
当人遇到恐惧的事情时,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反应:头发竖起、心跳加速、冒冷汗、呼吸紧 促、声音嘶哑、浑身颤抖、动作僵硬等。有时,它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比如食欲不振或 恶心呕吐等。情绪的变化有时会影响到人的膀胱,有时则会影响到人的性器官。很多人在遇 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性亢奋,我们应该知道,有很多人在犯罪之后常常去找女人发泄一番。 在医学界,我们将性欲和焦虑看成同胞兄弟,但是有的人则认为两者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 观点都是从主观出发,由经验得来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之间有联系;对于其他人则没 有任何关系。这些反应因人而异。
研究发现,这些反应和遗传有着一定的联系。从中我们也可看出一个家族的弱点和特征。在 特定的情境下,同一家族的人常常表现出相似的表情或行为。但是,最有意思的还是,我们 可以通过这些情绪来观察大脑是如何对身体进行支配的。
情感以及他在身体上的表现,可以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样对环境的好坏作出判断的。比如, 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总是想极力克服这种情绪。这时他最好采用攻击、指责、谩骂他人的 方式进行发泄。生气也会使我们的器官受到影响,它会将各个器官都调动起来并使之变得紧 张。有些人生气就会胃疼、脸涨得通红、血流加快、头脑混乱。一般情况下,人在压制怒火 或受到羞辱后易犯头疼,而有些人则会引发三叉神经疼或癫痫。
对于精神影响身体的具体原理和方式,人们还从未作过全面探索,我们对这些同样也不可能 完全理解。精神紧张时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精神一紧张,自主神 经就会主动上前“帮忙”,之后就会作出某些动作,比如敲桌子、咬嘴唇、撕纸等。当人受

到威胁的时候也会出现像咬铅笔、啃指甲等行为。在陌生人面前脸红、颤抖或肌肉紧张都是 一样的道理,也是焦虑和紧张的原因。在非自主神经的作用下,这种紧张就会传遍全身。所 以,任何感情的出现,都会导致紧张的状态。但是,这种紧张不会像我们所列举得那么明显, 因为在事例中提到的仅仅是由神经紧张引起的明显的身体状况。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还会发现,人在表达任何一种情感的时候,都会调动身体的每一部 分,并且这是精神和肉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神和肉体的相互作用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因为它是我们关注的整体的一部分。
从以上的证据中我们发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会对身体的发育造成持续性的影响。事 实确实如此,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早期就有了整体的模式,如果你经验丰富,在此时你 就可以预测到他们以后的发展状况。人的态度会在他的体格中显现出来。勇敢的人往往是体 型较大,肌肉结实,站姿挺拔的。他的生活方式和情绪也会对他的身体造成影响,也许这也 是肌肉健美的原因。勇敢的人连表情都与众不同,他们的外表甚至骨骼都是与人大不相同的。
如今,我们已经确信精神对大脑有着影响作用。病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大脑的左半球 受到了损伤,从而丧失了阅读和书写能力,那么大脑的其他部分会通过训练来弥补这一缺陷, 从而使其功能变得正常。在中风者的身上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他们要想使他们大脑受损 的部分修补好几乎不可能,可是大脑的其他部分会对它进行补充,使丧失的功能重新获得。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学是可以应用于教育方面的。如果精神对大脑的影响如此大,如 果大脑仅是一个工具(即使是极为重要的工具,也仍然是一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寻找开发 和改进这个工具的方法。那些脑病患者都不想甘受疾病的折磨,他们会训练大脑的其他部分, 使大脑更加适应生活。
比如,当我们定位目标的方向出现错误的时候,精神就不会与大脑很好地合作,也不会帮助 行事。所以,我们发现很多欠缺合作精神的孩子,在长大后,智力和理解力的开发程度不够。 从他们成年后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四五岁时对生活的认知,还有他们对人生态度和 世界观的看法,从中我们就可以找到他们生活中的障碍并帮其克服。个体心理学对于这方面 的研究已经起步。
身心的不同特征
精神表现和肉体表现之间存在一种恒定的关系,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但是却没有人想 找出两者之间的连带或因果关系。比如,克雷奇默(Kretchmer)就曾说过通过人的体貌特 征研究一个人的精神和情感特征的方法。他以明显的差别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就像矮 胖型的人都是圆脸、短鼻子、肥胖,就像莎士比亚在《恺撒大帝》中的描述一样:
“我愿我的周围都是胖子相伴,他们肥头大耳,能吃能睡。”(《恺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克雷奇默将人的体型和精神联系在一起,但是这样联系的原因他却没有提到。在现实中,这

种人并不会受到人们的轻视,我们也可以接受他们的相貌。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和常人一样。 他们力气大,有自信,心平气和,即使与人打斗也毫不畏惧。但是,他们不必认为别人都是 他的敌人,也不必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敌意。心理学中的一个派别称这类人为外向型人,可是 没有说出原因。我们说他们外向,也许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而感到苦恼。
在克雷奇默的描述中,还有一种精神分裂型的人。他们不是长得很小就是长得很高;他们的 鼻子很长,脑袋很尖。这种人常常不爱言谈,性格内向,只要受到了精神上的刺激,就极易 患上精神分裂症。《恺撒大帝》中也有对这种人的描述:
“看卡修斯那副面黄肌瘦的模样,他心思很重,是个危险的人。”(《恺撒大帝》第一幕第二 场)
也许正是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让这些人变得越来越关注自我,从而越来越悲观和内向。他们也 许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不够时,便会变成尖刻多 疑的人。其实,正如克雷奇默所说,精神分裂症型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特征,那些混合型 的人或者矮胖的人中也会有。如果是因为环境的作用,使他们变得畏畏缩缩,丧失自信,我 们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任何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被人捉弄,也会变得自信不足,甚至变成神经 病病人。
在长期的经验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合作的程度。因为我们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可以合作到何 种程度,所以一直在摸索中寻求答案。在生活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也已经感受 到了在纷杂的世界中为自己定位的必要性。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在那些重大的历史变革之前, 人们的思想已经对此有所意识,并努力去促使它成功。这种努力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所以错 误就在所难免。那些行为古怪、长相丑陋的人总是不受欢迎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感觉 和这样的人合作很困难。其实这种思想并不正确,也许是因为有的人有过合作失败的经验才 这样认为的。如今,我们仍没有找到与这种人合作的最佳方法。因此,他们的缺陷常常被我 们夸大,他们本人自然也就因为缺陷而成为众人排斥的对象。
现在我们对以上的观点进行总结。在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的奋斗目标便开始统一,精神和肉 体的关系也变得紧密起来。孩子的人生态度已经基本形成,其情感世界、身体上的行为特征 也随之产生。这种人生态度决定了具体的社会合作程度,从中我们可以对此人加以了解。比 如,失败的人合作能力差,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如今我们可以给心理学再下一个定义: 它为了了解一个人合作的缺失程度。精神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会贯穿他的一生, 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会和人生态度一致。如果我们看到某些情感出现了问题并且违反了自 身的利益,你也总是很难去改变,因为这是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只有改变了人生态度,才 会使情感得到变化。
在此,个体心理学为我们的教育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启示。我们不能对于某一个病人或者某一 种性格的人进行单独治疗。我们必须了解这个人在对人生进行选择时的错误思想、对人生的 错误解读、自身的经历、他对周围环境的错误看法等。这才是心理学真正要研究的东西。而 有些事并不是我们要研究的东西,比如,用针扎一下他们,看他能跳起多高;用手去挠他, 看他笑得有多响。实际上,这种做法很普遍,这么做只能表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最多也只是说明他在某一层面上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心理学中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话题是人生态度问题,而其他课题的心理学研究的则是生理学 或生物学的问题。这样的说法对于那些研究刺激与反应、精神的创伤和感情经历的缘由、遗 传对人的作用的人来说非常适合。但是个体心理学研究的只是人的精神问题。我们了解人们 对世界的看法,只不过是想了解他们的目标、奋斗的方向和对待人生问题的态度。如今,我 们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的合作能力如何。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心理
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自卑心理,已经众人皆知。很多学派都在使用这一名称,并 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但是,我却不敢肯定他们对这一名词是否使用恰当或充分了解。比如, 医生告诉病人:自卑没有任何益处可言,那么此人的自卑感反而会越来越重,根本达不到克 服的目的。我们必须找到他人生态度的缺点所在,并在他缺乏勇气之时给他以鼓励。
神经官能症患者都有自卑心理存在。但是我们并不能根据这一点将神经官能症患者和其他类 型的患者分开。我们只能从他对生活的失望感,和他的努力和活动受到限制的程度来区分。 如果我们对患有自卑症的人说:“我知道你在受着自卑的折磨。”这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更 不能给他以勇气。这就好比对一个头疼的患者说:“我知道你有头疼的毛病。”
如果我们问那些神经官能症病人是否有自卑感,很多人都会说“没有”。甚至有的人会说: “恰恰相反,我觉得我比别人都强。”所以,这样的问题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提问,我们只须 观察此人的言行举止,就可以看到他在用什么方法显示自己不可一世的样子。比如,我们看 到一个傲气十足的人,就可以猜出此人的想法:“不要轻视我,我要让你们看看我是很强大 的。”如果他在说话时总是指指点点的,我想他可能认为“不这么说话是没有人相信我的”。
在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隐藏的自卑感。这就好比那些身高不足的人走路常 常踮着脚一样,这样会让他看起来高一点。这就像两个孩子比个子,害怕比不过对方的孩子 常常挺直了身子站在那里,他想尽力让自己看起来高一点。我们如果问他:“你是不是觉得 自己不够高?”他定然不会承认。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表现安静、乖巧、稳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自卑感的表现多种多样, 也许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例子加以说明。
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当站到关着狮子的铁笼子面前时,第一个孩子吓得躲到了妈妈的

身后,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在原地不动,脸色却变得苍白,浑身颤抖,可是嘴上却 说:“我一点也不怕它。”第三个孩子则瞪着狮子说:“妈妈,我可以向它吐口水吗?”实际 上,这三个孩子都很害怕,但是表现方式却不相同,这是由他们的人生态度决定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可是,如 果我们充满信心,用简单实际的方法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自卑感就可以慢慢消除。每个人都 不会一生都存有自卑感,这样会使他难以负重,所以必须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才行。即使一 个人失去了自信,不再想脚踏实地地努力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仍不想被自卑感困扰,仍然 时时刻刻想摆脱这种感觉。虽然他的目的仍是克服所有困难,但是他却不为之努力,只是寻 求一种自我安慰,甚至强迫自己认为有优越感。但是,这样做不但无法消除自卑感,反而会 越来越强烈。因为他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源,所以他走的每一步都在自欺欺人,生活中的问题 也会紧紧跟随他,以至于压力越来越大。
如果我们只看他的行动而不去了解其内在意义,就会认为这种行动没有任何目的性。我们并 不能从他的行动中看出要改变自己生活的动机。我们看到的是:他与其他人一样,极力争取 一种充实感,但是却对改变自身处境没抱任何希望,我们觉得他的任何行动都有这种色彩。 如果他感到了自己的软弱,他就会到一种让自己看似强大的环境中去。他让自己变得强大的 方式并不是发展自己、让自己变得充实,而是让自己在心中变得不可一世。这种方法显然不 起任何作用。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可解决的困难,他就会将气撒在家人身上,以此来说明 自己依然有威严。但是不管他怎样自欺欺人,客观事实终究不可改变,自卑感也不会有丝毫 减少。久而久之,他的自卑感就会成为潜藏在心底的暗流,我们将这种情形称为“自卑心理”。
到此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 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从中我们看出,不管是愤慨、泪水还是歉意,都是自卑的 一种表现。因为自卑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就想通过一种优越感来释放自己,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他们往往将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搁置一旁,而从那些乱 七八糟的小事中寻求优越感。他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开导致失败的因素,而不是勇敢向前, 争取胜利。在困难面前,他们会表现出犹豫不定、不知所措、畏畏缩缩。
在那些患有广场恐惧症的人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形,他们心中一直认为:“我必须在 熟悉的环境中待着,不能走远。生活中的危险太多,我必须躲开。”如果这种思想一直存在, 此人就会将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不肯出来甚至不肯下床。
在困难面前,最大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此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个人已经放弃了解决 问题之道,且表现得无能为力。如果自杀被看作一种谴责或报复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自杀 的人同样在争取一种优越感。选择自杀的人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他们好像要告诉别人:“我 是那么敏感、脆弱,可是你们却那么残忍地伤害我。”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几乎每个患有神经官能症的人都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并避免与外界接 触。他们想避开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让自己生活在自己可以主宰的范围内。就这样,他为自 己筑起了一间“密室”,关上门,独自过远离世事的生活。他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使用 恐吓的方法还是哭诉的方法统治自己的领地,总之,他们会选择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一种办 法不行,他就会转而选择另一种,可是目的却是相同的——获得优越感,但不改变自己的处 境。

比如,那些没有足够能力的孩子,发现眼泪可以帮他争取一切的时候,就会变成一个“爱哭 鬼”,这种孩子以后会患忧郁症。我们称眼泪和抱怨为“水性的力量”,他们是破坏和谐、支 配他人的一种有效手段。爱哭的孩子和那些胆小畏缩、有负罪感的孩子一样,自卑心理会显 露在表面。这些人会说自己无力照顾自己,他们想将自己超越别人、独霸天下的目标深深隐 藏起来。相反,喜欢吹嘘的孩子则给人自高自大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撇开他的言语只观察 他的行动,就会明白,他们是那种不承认自己有自卑心理的人。
其实,恋母情结也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如果一个人不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也 就无法克服自己的病症。如果他只把自己局限在家庭的“小城堡”中,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 么他也总是在这个范围之内解决自己的性欲问题了。因为缺乏安全感,他从不会将兴趣放在 自己熟悉的人之外。因为他已经习惯于在自己的范围内掌控他人,所以害怕控制不了这一范 围之外的人。这种孩子大都在家过于娇惯,他们从小到大只认定一点:他们的愿望就是必须 执行的法律。所以他们没有想到过到家庭之外去赢得爱情。这种人即使长大成人,也会愚忠 于母亲。在爱情的世界里,他们想找的并不是平等的爱人,而是一个供他奴役的仆人,而他 最忠实的仆人就是自己的母亲。如果母亲对孩子过于宠爱,不让他去关注别人,也不让他与 父亲亲热,那么恋母情结会发生在任何孩子身上。
在神经官能症患者的身上有一大特征表现:行为受限。结巴的人在讲话时总是犹犹豫豫的样 子。他们想与人交流,但是因为有自卑心理,总害怕别人不搭理他,所以说话时总犹豫不决。 那些学校的差生,迈进中年仍找不到工作的人们,害怕谈婚论嫁的人,强迫自己重复一种动 作的患者,总是精神不振的失眠症患者,都会表现出一种自卑心理,这致使他们无法解决自 己生活中的问题。有自慰、早泄、阳痿或者性变态的人都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因为他们在 与异性相处的过程中得不到性欲的满足。如果我们问他们:“为什么你总是无法得到满足?” 他追求的性对象就会说:“这个人太爱胡思乱想了。”
我曾讲过,自卑感并非只有坏处,它亦可促使人去改变自身的处境。比如,人类只有认识到 自己的无知,才会作好准备迎接未来,才会促使科学进步。它可以让我们改变自己的生存状 况,进一步了解宇宙,更好地开拓生存环境。的确,人类文化的基础就是拥有自卑感。我们 可以假设一个外星人来到了地球,他们一定会问:“地球人总是努力开办各种协会、机构, 尽力求取安全,为了避雨盖上房子,为了保暖穿上衣服,为了方便铺设道路,他们一定是地 球上最脆弱的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事实的确如此。我们不如狮子和猩猩力量大,也 不会像很多动物一样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有些动物为了避免自身的缺点,会采取群居的方 式,可是我们人类如果群居在一起,力量会远远超过那些动物。
我们都知道婴儿的身体是很脆弱的,孩子有很多年的时间都需要别人精心地照料。正因为每 一个生命都是从脆弱的时候开始的,也正是因为人类之间如果没有合作就只能受环境的摆 布,由此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明白,如果孩子不在合作中锻炼自己,就会越来越悲观,产生 很深的自卑心理而无法自拔。同时我们还知道,人生中的问题总是接连不断的,即使非常善 于合作的人也会遇到各种难题。谁都不会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世上所有的人,主宰了世界的 一切。我们的身体虽然脆弱,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仍要对人生的三大问题不断丰富和补充。 我们可以先找一个暂时的答案,但是绝不可以只满足于现在的成绩。无论怎样,我们都要继 续努力,而努力的前提则是与人合作,这样的奋斗才有意义、有希望,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环 境得以改变。

人类永远不会达到自己终极的目标,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某个人或整个人类已经到达了不 存在任何困难的境地,那么未来的一切都可以预料,任何事都可以提前做好,这样的生活就 会变得索然无味。未来不会出现任何出人意料的事,那我们还期待什么呢?事实上,正是生 活的不确定性引起了我们人类的兴趣。如果我们对任何事都一清二楚了,我们想知道的事都 已经知道,那么探索和发现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科学也就走向了终点,我们的生活好像成了 一段耳熟能详的故事。曾被我们追求的艺术和宗教,也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不过还好,生 活并非这么容易就被耗尽。人类在不断地奋斗,我们也总能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积极合 作为社会做贡献。
然而,神经官能症患者在成长之初就遇到了阻碍。他只是从表面上去解决人生的各种难题, 所以他所面临的困难更多。正常人会合理地解决某一个问题,然后再去面对另一个问题,转 而找到新的办法。这样,他们就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不甘心居于人后,不想成为他人的 负担,也不需要别人的特殊照顾,他们会依照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社会的认知勇敢行事,独 立解决问题。
对优越感的追求
人人都有的对优越感的追求,具有唯一性。它取决于个人划定的人生意义,这种意义并非只 是表面文章,而是体现在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中,它就像一首自创的美妙曲子贯穿人的一生。 但是,在他的人生态度中,他并没有将这种目标很直白地表现出来,它的表现形式很委婉, 我们只能从它提供的线索中慢慢寻找。了解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就像解读一位诗人的作品。诗 人的文字不多,意义却异常深远,只有我们动用自己的直觉和研究才可以推敲出来。对于深 奥、复杂的人生哲理,心理学家也需要像我们解读诗歌那样,从其字里行间中推敲,品读生 活的意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我们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这并不是通过数学精算出来的,而是在暗 中摸索得到的。我们就像盲人摸象一般在整体中摸索,对事物的局部一点点地认识,然后作 出相应的解读。我们对于优越感的追求同样是在暗中摸索而出的,它是我们的一种追求,是 一种动力,不是地图上的某一个静止的点。没有人能够说出自己优越感的目标是什么,也许 他有自己的职业目标,但那只是人生目标的一部分。即使有了确定的目标,通向目标的路途 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个人想成为医生,可是作为医生需要他具备很多素养。他不但要有专 业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和善仁慈的心。我们要看他对人的关心到了怎样的程度,还要看他要 求自己帮助他人到什么程度。这一职业其实就是他对自己自卑感的一种补偿,并且我们还要 从他的工作以及领域成就中,推测出他正在使自己这种特殊的感情得到弥补。
比如,很多医生在早期都耳闻或目睹过死亡的事例。而这种事情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 人生是没有安全感的。也许他们的兄弟姐妹或者父母死去了,这就激发了他努力学医的决心, 以找到一种与死亡相对抗的方法。有人说自己想当老师,但是老师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一个老师的素质修养很低,那么他就可以通过当老师的方法来让自己获得优越感。只有

和那些比他弱小或者经验不足的人在一起,他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可是那些素质修养很高的 老师则会平等地对待学生,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此我需要提醒一下,老师之间不仅有 能力和兴趣的差异,他们的目标对他们的行为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他有明确的目标,个 人潜能就会为了适应这个目标而被压缩或限制,但是整个目标却是不会变的,他要找到一种 正确的方法表达人生的意义并获得最终的优越感。
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说,我们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就像一个人可以轻易改变他的某一个目 标一样,比如他可以随意调换工作,所以我们必须寻找其潜在的一致性,并寻求性格上的统 一。人的性格不论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都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我们拿到了一个不规则的 三角形,当我们将它放在不同位置,或者以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时,就会觉得它有所变化, 然而实际上,它始终是原来的那个三角形。个人的性格也与此相同。我们无法从行为举止的 一个方面去判定其整体情况,但是从其全部表现中却可以看到。我们不可能说:“如果某人 获得了某一方面的成功,他就获得了人生的优越感。”争取优越感的过程并不是固定的,一 个人身体越健康,精神就越正常,在某方面遇到困难时,就越能找到最佳办法。只有神经官 能症患者才会只认定一个目标说:“我就认定了这个,别的都不行。”
我们都不会对争取优越感中所发生的特殊情况急于评价,但是我们却发现,这些行为都有一 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做人上之人。有时我们会在孩子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我要成为上 帝。”很多哲学家同样有这样的想法。老师也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上帝般的人物。在古老的宗 教中,这种目标更是显而易见——教徒们必须以这种方法修炼,使自己成为超凡脱俗的圣人。 而“圣人”的观念其实也隐含着上帝的意思。尼采在发疯后,曾写信给斯特林堡,署名为“被 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由此可见,其思想中也有这种理念。
那些疯子常常很直白地将自己想成为神的愿望表达出来,他们会说“我是拿破仑”或“我是 皇帝”。他们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想成为众人膜拜的对象,想成为世界的主宰,他们希 望自己拥有预测未来的超凡能力。
也许,这些人想通过一种温和、合理的方式将自己想成为世界主宰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 不管我们是想让自己永生于世,还是想在人间反复轮回,或者想预知另一世界的情况,都是 以成为上帝般的人物为基础的。在宗教思想中,上帝是永不灭亡的,他可以劫后重生。我们 暂且不说这种说法的对错,这些都是对人生的解读,都是人生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 有这样的认知——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也希望自己像上帝一样。
一个人只要确定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他的人生态度就会为此服务,所有的行动也会与这一 目标相一致。个人的行为和习惯不管正确与否,也都会遵循这一目标。那些问题儿童、神经 官能症患者、酗酒者、罪犯、性变态者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所以, 我们指出他们行动上的错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如此,行动也必然与其 相适应。
有一个男孩,他是学校中最懒的学生。有一次,老师问他:“为什么你的成绩总是那么差?” 他却说:“如果我是班里最懒的孩子,你就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我身上。你几乎很少注意那些 上课安安静静、按时完成作业的好学生。”
他的目的就是吸引老师的目光,而这种做法偏偏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所以他的毛病就不需

要改正了,懒惰反而成就了他的愿望。从这一角度来说,他没有任何错误,如果他将自己的 毛病改掉,反而成了一个十足的傻子。
还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在家里他很老实,甚至略显愚钝、笨拙,在学校他成绩也不好。他有 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人生态度则与他全然不同,既聪明又活泼,可是因为行为莽撞总是惹 事。别人曾听到弟弟对哥哥说:“我宁可笨一点,也不要像你那样鲁莽。”
如果我们认为弟弟的做法是在避免麻烦,那就会以为他的愚笨是智慧的表现。因为弟弟天生 愚笨,所以别人不会对他有过高的要求,即使做错了事也不会有人训斥。从这一目的来看, 他并不是真的笨,而是装出来的。
从古至今,治病的目的几乎都是消除病症。但是无论从医学还是教育学来讲,个体心理学都 不赞成这种做法。如果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差,我们只想通过这一问题来提高他的成绩是 不起任何作用的。他也许正想为难老师,甚至想让学校将他开除。如果我们将他的这一错误 纠正,他还会犯其他错误。
这类孩子和神经官能症患者有相似之处。如果一个人患有头疼的毛病,头疼也曾被他当作摆 脱问题的办法,那么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他就会立刻头疼起来,这样就可避免很多人生问题。 当他被迫接触陌生人或者做决定时,头疼会立马出现。同样,头疼对他向同事、妻子胡搅蛮 缠,横行霸道也是有所帮助的。这么有效的方法,他怎么可能在我们的帮助下放弃呢?在他 看来,头疼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可以让他得到想要的一切。难怪当我们说头疼也可致命 的时候,他的头就再也不疼了呢。这就如同那些害怕上战场的士兵在受到电击或看到军事演 习时,病就消失了一样。药物也许可以缓解他的病症,也可以让他放弃利用这种病症达到自 己的目的。可是如果他的目的不变,他还会利用其他的病症来达到目的。当头疼病痊愈后, 也许失眠症和别的病症会随后而至,只要他的目的没有改变,他的病就会接连不断。
有的神经官能症患者会快速地甩掉一种病症,然后添上一种新病。这些人是神经官能症患者 中的老手,他们会不断地给自己添加病症。如果我们拿心理治疗的书籍给他们看,无疑是让 他们了解了更多他们还未曾体验的病症而已。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他选择这一病症的目的, 以及这一目的和获取优越感的目的的一致性。
如果在教室中,我找来一个梯子,爬上了黑板顶端并坐了下来,那些人肯定会说:“阿德勒 博士疯了吧!”他们不知道我拿梯子的原因,也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爬上去坐在那个毫不舒服 的地方。但是,如果他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因为他有自卑感,所以才坐到了黑板上,只 有他身材高大、能够俯视全班学生的时候才有安全感”就不再觉得我的举动有多神经了。为 了达到目的我找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别人明白了我的目的,自然就觉得我拿梯子、上梯 子成了合情合理的事。
只有一点让我异常疯狂——对优越感的解读。除非有人告诉我,我的目标太荒谬了,否则我 不会放弃自己的做法。如果我的目标没有改变,当别人拿走我的梯子时,我还会拿椅子继续 爬上去;如果椅子也被拿走了,我还会看自己可以跳多高、爬多高,将脚踮到多高。那些神 经官能症的人也一样,他们的行为没有错,也无须受到指责。所以,我建议改变他们的目标, 只要他们的目标变了,他们的思维和态度才会真正改变。这时,以前的行为和思想也就不再 与目标相适应,就会出现新的行为、思想。

接下来看一个中年女人的事例。她来到我这里,说自己内心焦虑,没有朋友。她无法养活自 己,依然靠家里的接济生活。她曾做过秘书这样的小职员,但是那些老板常常讨好于她,占 她的便宜,所以她为了避开麻烦只好辞职了。但是,在另一份工作中,老板倒对她没有什么 兴趣,也从不对她动手动脚,可是她却认为这是对她的蔑视。在她接受心理治疗的八年中, 我觉得,精神治疗对她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她仍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也没有找到合适的 工作。
我在见到她时,一直询问她童年的人生态度。如果不了解她的童年,我也不会了解她的现在。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长相很漂亮,在家中备受疼爱。那时她的家庭条件很好,几乎要什么 给什么。听到这里,我禁不住问道:“那你不就是像公主一样吗?”她说:“的确像,奇怪的 是,他们之前就叫我公主......”后来,我问到了她最初的记忆,她说:“我记得在四岁的时 候,有一天我出了家门,看到一些孩子在那儿做游戏。他们一边跳一边说‘巫婆来了’,我 被吓坏了,回到家中,问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女佣‘世上真的有巫婆吗’,她说,‘是的,有巫 婆、小偷,还有强盗,他们都会跟着你。’”
从那以后,她就很害怕一个人独处,并将这种恐惧带到了全部的生活中。她说自己没有能力 离开家,她的生活必须有家人的照顾。下面还有一段关于她早期的记忆:“我曾经有过一个 男性钢琴老师。有一天,他想吻我,我立马停止了弹琴,并跑去告诉妈妈。从此,我就对钢 琴没有任何兴趣了。”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她在有意和男性保持距离。于是她身体的发育 就和自我保护、排斥异性形成了一致。她认为谈恋爱是软弱的表现。
在此我想说,很多人在恋爱之后觉得自己变得很脆弱,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正常的。 恋爱中的我们会变得很温柔,并且对对方的爱慕也会比较容易使我们受到伤害。只有一个人 认为自己永远是强者、永远不坦白自己的感情时,才会避免对爱情的依赖。这样的人没有作 好恋爱的准备,也不会去接受爱情。我们发现,这种人如果感到自己有坠入情网的危险,就 会将这段爱情毁掉。他们会挖苦或讽刺让他们陷入爱情的人,并用这种方法摆脱自己的脆弱 感。
这个女孩在触碰到爱情和婚姻时,就会变得很脆弱。所以,在工作中有男人占她便宜时,她 就会心生恐惧,只想逃走。可是当她遇到这些事的时候,父母都不在身边了,“公主”般的 待遇也消失了。可是她还想靠着亲戚来帮忙,这时,情况就不像以前那么顺利了。没多久, 亲戚们就开始对她产生厌烦感,并且没有人再去关注她。她很生气地责备那些人,说:“让 我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你们知道有多危险吗?”这样,她才算没有落到无人搭理的地步。
我想,如果所有的亲戚都抛弃了她,她肯定会疯掉。她获得优越感的唯一办法就是强迫家人 的供养,并帮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她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不属于这个星球,而是另 一个星球的人,我在那里是公主。这个星球的人不理解我,也不知道我有多重要。”如果再 这样下去,她肯定会被精神病困扰。但是还有一点点资本,她还能得到亲戚们的救济,所以 没有走到最后一步。
在此我还想再举一个例子,它会让大家更清楚地明白自卑心理和优越感的问题。我接待了一 个 16 岁的女孩。她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偷窃,12 岁起就常常整夜不归,和男孩子们鬼混。 在她两岁的时候,父母因关系不好离婚了。母亲把她带到了姥姥家,姥姥对她宠得不得了,

这种情况是我们常见的。在她出生的时候,父母的关系已经僵到了极点,所以母亲根本没有 关注过她。母亲不喜欢这个女儿,所以母女关系很差。
我见到这个女孩,很友好地和她交谈,她说:“其实,我并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和那些 男孩子混在一起,我做这一切就是为了让妈妈看,我要让她知道她无法管束我。”
“那你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报复了。”我问道。
她说:“我想应该是这样。”
她一直想证明自己比母亲强大,可是既然她有了这一目的,就证明她实际上还是没有母亲强 大。因为母亲对她并不喜欢,所以她有着一种自卑心理。她认为只有制造麻烦才可以证明自 己的优越感。童年时期孩子的偷盗行为或者那些少年犯大都是出于报复的心理。
一个 15 岁的女孩在失踪了 8 天之后,被带到了法庭上。她在法庭上自己编造了一个故事, 她说自己被一个男人绑架了。那人将她绑在房间里整整 8 天。没有一个人相信她说的话。医 生在私下和她聊天,想让她说出实情。她很生气地问医生为什么不相信她,并且给了医生一 记耳光。当我见到她时,问她对未来的打算,我说我只想关注她以后的幸福、只想给她提供 帮助。我让她将自己做的一个梦告诉我,她笑了笑,最后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梦:我在一个酒 吧里,当我打算从里面出来的时候,看见了妈妈。一会儿,爸爸也出现了,我让妈妈把我藏 起来,不要他看到我。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很害怕爸爸,并常常与他为敌。她以前常受到爸爸的责罚,所以为了 不被惩罚,她就学会了说谎。当我们面对说谎的案例时,一定要看其背后是否有严厉的父母。 除非说真话会带来危险,否则说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知道,女孩和 母亲之间有着一定的合作关系。后来,她向我坦言,有人将她引诱到一个酒吧中,在那里待 了八天。因为对父亲的惧怕,她不敢讲真话。但是她又想让父亲知道这件事,以显示自己的 胜利。因为一直受父亲的压制,所以她想伤害他,让自己占上风。
对于这些在寻求优越感时走错了方向的人,我们应提供怎样的帮助呢?如果我们知道每个人 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就不难理解这一问题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对他们表示同情。他 们的错误只在于为自己定的目标毫无意义。
正是那种对优越感的追求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它是我们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源泉。人类的伟大 进程都是循着这一路线——从下到上、从失败到成功、从缺失到充盈——前进的。但是,只 有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的人和那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人,才是能够顺利应对生 活难题的人。
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就会很容易说服他们。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 总是以合作为基础,这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和行动的要求, 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合作事业。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一点社会情感。这一点连神经官能症患 者和罪犯都一清二楚,他们同样知道为自己的罪行辩解,同样知道将责任推向他人。但是, 他们已经没有了正常人的勇气。自卑的心理一直告诉他们:“你无法与他人合作。”他们离开 了人生的正确轨道,抛弃了现实的问题,并沉浸在一种虚幻的自我安慰之中。

人类的分工各不相同,行业中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正如我们所见,每一个目标都存在着一定 的错误,我们总能从其中找到一些漏洞。但是我们人类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才。有的孩子 可能对数学方面兴趣很大,有的孩子可能对美术更有天赋,有的孩子也许体力强于他人。对 于一个消化系统有问题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关注营养问题,他们会对食物有更大的兴趣,他 认为这样做可以改善他的情况,最后他也许会成为厨师或营养师。在这些特殊目标中,我们 发现:在对自身缺陷进行补偿的同时,也许还会使一些不能实现的目标实现了,也会到达那 些难以达到的目标。比如,一位哲学家需要远离社会,安静地思考和写作;可是,如果他追 求优越感中含有很大的社会责任感,他就不会犯很大的错误。
第四章 早期的记忆
个性塑造
因为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决定他整体性格的最关键因素,所以在他精神发育的每一个关键时 刻都可以看到这种追求。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从两个重要的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对人 生态度进行了解。首先,我们从任何一种行为入手进行研究,他的每一种表现都会把我们引 入一个方向——奋斗的动机上。其次,我们的手中拥有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其中的每字、 每句都有助于我们的了解。我们每一次在仓促之下作出的决定或评价都会出现不少错误,但 是这些错误却可以从他之后千万次的表现中纠正过来。所以,我们只有将一种表现放在整体 中去了解,才能确定它的意义;但是,每一种表现都反映出同一种事实,每一种表现都将我 们引向同一个答案。
我们就像那些考古学家一样,在陶瓷瓦片、断壁残垣、古老的工具、破损的墓碑和残缺的古 书中寻找那已经消失的城市的印迹。然而我们研究的并不是已经逝去的东西,而是与我们息 息相关的生活。这些遗留就像活生生的人,给我们讲述了过去那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要想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在所有心理学中,也许个体心理学是最难学习和运用的。我们必 须对人的整体性格进行了解,从始至终抱有怀疑的态度,直到问题最终破解。我们必须从细 枝末节中寻找线索,比如一个人走入房间的方式,他打招呼、握手、微笑或者走路的姿态等。 也许我们在某一方面会出现错误,但是却可以通过对其他方面的了解加以纠正。治疗实际上 就是对合作的运用和检验。只有我们真正关注他人,才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做得完美。我们必 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他们也需要积极配合,以便于我们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必须将他的 态度和出现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当我们已经了解他们的时候,并不证明我们就是对的, 除非他也了解了自己。不用通过任何检验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这只能说明我们对他还不

够了解。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对此并不了解,心理学的其他学派才提出了“正转移和负转移”的概念, 然而个体心理学却从不这样分类。纵容一个娇惯成性的病人,也许会很容易赢得他的好感, 但是这样只会让他的控制欲更加强烈。只要对他稍有怠慢或忽视,他定会与你为敌。所以, 此时他会停止治疗,即使继续接受治疗,其目的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并让他人失望。 用纵容或者忽视的方法根本不能帮助他,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 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比这更真实、客观的了。我们必须在帮他找到错误的时候与他展开合作, 这对他自己或他人都是有利的。出于这一目的的考虑,我们千万不要让他“转移”,或者装 出一副权威的样子,或者让他继续依赖他人,或者对他人不负责任。
在人的所有精神世界里,只有记忆可以透露出人的真情。记忆就像他的影子,时时提醒着自 身的限制和环境的意义。记忆都不是偶然存在的——每个人都会从他的记忆中找出那些他认 为有用的东西进行保存,不管其清晰与否。所以,这些记忆就成了他的“人生故事”。于是 他开始用这些记忆告诫或提醒自己,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目标中,并且利用过去的 经验,让自己以一种成熟的态度迎接未来。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们是怎 样用记忆平衡情绪的。当一个人遇到困难变得沮丧时,就会想起以前的挫折。他在忧郁之时, 他的记忆中也会都是悲伤。然而当他心情愉快时,记忆也定会大不一样。如果他想起了那些 快乐的事,就决定了他乐观的态度。同样,当他遇到困难时,他就会唤起各种记忆帮他摆脱 困难的心境。
所以,记忆和梦的作用是一样的。很多人在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会梦到自己曾通过的某次考 试。他们将过去的考试看成一种试验,想再次造就一种成功时的心境。那些在人生态度范围 之内的情绪变化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一般的情绪结构和情绪平衡。即使忧郁的人,想到那些 快乐的事情或成功的时刻,也不会再那么忧郁。如果他常常说“我的一生都非常不幸”,那 么他就只会回忆那种不幸的事件。
早期记忆的作用
人的记忆和生活方式绝不会背道而驰。如果一个人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标时,想到的总是“别 人总是侮辱我”,那么他的记忆中也总是那些被人侮辱的事。随着他人生态度的改变,他的 记忆范围也将有所改变。他会记住不同的事情,或者对记忆中的事情作不同的解释。
早期的记忆是极为重要的。首先,他们显示出了形成人生态度的原因以及其最简单的表达方 式。根据一个人早期的记忆我们可以判定:这个孩子是否曾受到家长的溺爱或忽视;他合作 能力的培养达到了什么程度;他喜欢与怎样的人合作;他遇到了怎样的难题以及他的解决办 法。在一个先天弱视却极力想让自己看清东西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他对视觉的印 象。在他的回忆中也许会是:“我望望四周......”或者描绘了一些颜色和图案。一个身体有 缺陷的孩子,则会对跑、跳、玩耍印象更深。一个人在儿时就记忆犹新的事情,肯定和他对 事物的兴趣有关,如果我们知道了他的兴趣所在,也就可以知道他的人生态度和目标。正因

为此,早期记忆在一个人的就业指导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个孩子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记忆的准确性并不是最重要 的,其最大价值在于他们代表了个人的判断:“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人了。” 或者“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在所有的记忆中,他们讲故事的方式和最早的记忆是最具代表性的。早期的记忆能够说明一 个人的人生观,这是其人生态度的雏形。它可以让我们看出他是以什么作为自身发展的出发 点的。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人的早期性格,就无从了解其真正的性格。
有时当我们问及他们的早期记忆时,也许会被拒绝回答,或者说不知道哪件事在先了,这同 样是对自身的一种揭示。我们可以判断,他们不想让我们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或者不想与 人合作。但是一般的人还是很愿意和我们分享他们的早期记忆的。很少有人能够理解早期记 忆的意义,但是大部分人却能够从他们的早期记忆中说出自己生活的目的、自己与他人的关 系,并能用一种中立的态度去评价周围的环境。早期的记忆中浓缩了很丰富的信息,值得我 们深入探讨。我们可以要求一个班的学生写下他们早期的记忆,如果我们对他们的这些记忆 作出解读,就为了解这些孩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为了便于理解,我将举几个早期记忆的例子进行说明。除了他们的早期记忆外,我对他们都 一无所知,甚至他们的年龄范围我都不了解。我们在他们早期记忆中得到的意义本来是应该 和他们的性格进行核对的,可是在此我们只是为了实践我们的技术,猜测出他们记忆中的其 他意义。我们必须知道哪些事情是真实的,并对其记忆进行比较。尤其是我们能够从中知道 一个人是否具有合作精神,勇敢还是胆怯,希望被关照还是具有独立精神,喜欢付出还是只 懂得接受。
1.“因为我的妹妹......”我们必须注意在早期记忆中出现的那个人。由此我们看出此人的妹 妹对他的影响很大。妹妹对他的成长造成了一层阴影。一般我们可以从他和妹妹之间看到一 种敌对的竞争关系,而这种关系定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多麻烦。如果一个孩子的心中存有 了敌意,那么他对别人的兴趣就会比一般孩子差很多。可是,我们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也许 他和妹妹之间的关系很好。
“因为我和妹妹是家里最小的两个孩子,所以一直等到她可以上学的时候,我才被送进了学 校。”现在,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敌意了:妹妹妨碍了我的生活,因为她小,我不得 不等着她,她限制了我的成长。如果这是这段记忆的真正意义,我们就可以想到,这个孩子 会认为:“有人妨碍我、限制我就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危险。”这个孩子很可能是一个女孩,如 果是男孩,基本不会等到妹妹上学的年龄再进入学校。
“我们是在同一天进入学校的。”这样的做法对女孩的成长没有益处,因为这样会让她认为: 因为我年龄大,所以就得等着后面的人。并且这样的想法还会被她运用到任何情况之下。她 觉得正是因为妹妹,自己才受到了冷落,她还会将这种冷落归罪于某个人,这个人很可能是 她的母亲。如果她因此更倾向于父亲,希望得到他的宠爱,就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了。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母亲在我们上学第一天的表现,她逢人便说她如何孤单。她说‘那天 下午,我多次走出大门去看,想让女儿早点回来,好像她们永远都回不来了似的。’”这是她

第一次提到自己的母亲,她眼中的母亲是那么不明智。“好像她们永远都回不来了似的”这 句话将母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个女孩也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母爱,可是其中又藏着焦 虑和紧张。如果我和这个孩子交流,定会听到她说母亲是怎样地爱妹妹。可是这样的表现并 不会让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总会得到更多的偏爱。从这一段记忆中,我们可 以看出,姐姐因为和妹妹的对立,感到自己受到了限制。在之后的生活中,嫉妒和不敢竞争 的性格也许会缠绕着她。我们不必惊讶于她不想和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相处。有的人一生中 都感觉自己太老了,很多嫉妒心重的女人甚至觉得自己比不上那些年轻的女人。
2.“我最初的记忆就是爷爷的葬礼,那时我仅三岁。”这是一个女孩写下的。她对死亡的印 象极深。这说明了什么呢?她认为死亡是最不安全的事情。从她童年的经历会衍生出这样的 想法:“爷爷也会死去。”也许爷爷对她过分宠爱。祖父母大多都对孙辈很是溺爱,因为他们 对于教育孩子的责任少于他们的父母,他们希望时时刻刻在孩子身边,并以此表明他们依然 能赢得别人的喜欢。我们如今的文化总是很难让老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以他们总爱用一 些简单的方法肯定自己的价值,比如喜怒无常。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女孩从 小深受爷爷的疼爱,这种爱被她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所以,爷爷的去世对她的打击很大, 一个亲密的伙伴就这样离开了。
“我清楚地记得他躺在棺材中的样子,脸色苍白,一动不动。”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让一个 三岁的孩子去看死人,尤其是在她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我曾听很多孩子说,他们对 死亡的印象极深,很难忘掉。这个女孩同样如此。这种孩子一般会极力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想让自己当一名医生,因为他们觉得医生比其他人的素质更高,更能与死亡抗争。当问到医 生的最初记忆时,其中总会含有对死亡的记忆。女孩亲眼见到——“躺在棺材里,脸色苍白”。 由此可见,女孩也许视觉更强一些,她很喜欢观察周围的环境。
“后来我们来到了墓地,棺材被慢慢地放下,那些绳子从冷冰冰的棺材中拉了出来。”这一 情景更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测,她的确是视觉型的女孩。“这段记忆让我心存恐惧,后来当我 听到有朋友或者亲人去了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内心就非常害怕。”
我们再次看到了死亡给她留下的印象。如果有机会和她交流,我定会问她:“你长大后想做 什么?”她的回答可能是医生。如果她避而不答或者有别的答案,我则会加以暗示:“你难 道不想成为医生或者护士吗?”她提到“另一个世界”,其实是对内心恐惧的一种补偿。从 这段记忆中,我们知道,她的爷爷很疼爱她,她是个视觉型的女孩,并且死亡在她的头脑中 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从生活中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早晚会死的。这句话确实很对,但是 我们关注的事情并不仅限于此,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注意的事。
3.“在我三岁的时候,父亲......”她最先提到了父亲,可见这个女孩对父亲的关注大于母亲。 对父亲的兴趣常常发生在发育的第二阶段。孩子首先关注的人一定是自己的母亲,因为在孩 子一两岁的时候,和母亲是亲密无间的。孩子希望母亲时时陪在身边,孩子的精神活动也是 和母亲紧密相连的。如果孩子对父亲的关注多于母亲,这只能表明这位母亲并不合格,孩子 对母亲也并不满意,其中也许是因为她有了弟弟或妹妹的缘故。如果她再提到一个比她小的 孩子,我们的猜测就被证实了。
“父亲给我们买了一对矮种马。”

由此可见,这个家中不止一个孩子,我很想了解另一个孩子的情况。
“他牵着缰绳把马带了过来,我的姐姐,比我大三岁......”在此我要说之前的猜测是错误的, 她家不是拥有比她小的孩子,而是比她大的姐姐。也许妈妈更宠姐姐,这就是这个女孩提到 父亲和两匹小马的原因了。
“姐姐手持缰绳,威风凛凛地骑马上街。” 这是姐姐胜利的表现。
“我的马怎样都赶不上姐姐的马。”这是因为姐姐走在了前面。“我摔倒了,马带着我在前面 跑。这本来是胜利的开始,却落得了如此惨败的下场。”
姐姐胜利了,她出尽了风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女孩的意识是:“如果我不小心,胜利的 人永远是姐姐,我只会是失败者,落得一身狼狈。我求取安全的唯一办法就是胜过姐姐。” 我明白了姐姐赢得妈妈的心的原因,也知道了妹妹倾向于父亲的原因。
“虽然后来我的骑术超过了姐姐,但是却弥补不了那次的伤痛。”
如今我们的猜测得到了证实。我们看到了两姐妹之间的竞争,妹妹认为:“我总是落后者, 所以我必须赶上去,超过他人。”
这种类型在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在次子和最小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这样的孩子前 面总有长于她的哥哥姐姐,所以她一直想超越他们。这个女孩的记忆使她的人生态度得到了 强化,让她感觉:“在我前面的人会对我造成威胁,我必须永远争先。”
4.“我最早的记忆是被姐姐带去参加各种宴会或社交活动。我出生时,姐姐已经 18 岁了。” 这个女孩认识到了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也许从这一段记忆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合作能力 比别人强很多。姐姐比她大 18 岁,由此可见姐姐是家里最宠爱她的人,对她就像对待自己 的孩子一样。姐姐用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开拓了她的兴趣。
“在我之前,家里的孩子们只有姐姐是女孩,另外四个都是男孩,所以姐姐很喜欢带着我到 处炫耀。”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方式并不好,当一个孩子被当作‘炫耀品’拿出去的时候, 她会将目光放在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上,而不是为社会做贡献。“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就 经常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在这些聚会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姐姐常常让我说像‘告诉他们你 叫什么?’这类的话。”其实这种方法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这个女孩因此患上口吃或出现 语言障碍并不足为奇。孩子口吃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别人对她的语言过于关注。她并不能自然 轻松地与人交流,反而要过分关注自己,使别人更加了解自己。
“我还记得,当我说不出话来的时候,回家总会受到训斥,后来我就开始讨厌出去见人了。” 看来之前我们对她下的定论并不正确。如今我们发现,在这个女孩早期记忆的背后隐藏着这 样的含义:“我被带出去与人交往,可是我并不喜欢这样。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不再 喜欢与人交往和合作。”所以,我们可以想到,她至今仍然不想与人交往,她和别人在一起 的时候会觉得很尴尬、拘束。她在心里认为,与人在一起自己必须出头,可是她又感到这样

很累,慢慢地,她与人在一起时,就变得难以接触了。
5.“小时候的一件事令我记忆很深。在我四岁那年,曾祖母来看我。”我们已经知道祖母对 孙子是十分疼爱的,那么曾祖母对她的曾孙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她来看我们的时候,我们 全家在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可见女孩对自己的家庭兴趣浓厚,因为她对家中的那张照片 记忆犹新。由此我们可以说,女孩很依恋自己的家。如果我的猜测没错的话,她的兴趣也仅 限于自己的家。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们开车去了另一个镇。到照相馆之后,他们给我换上了一件白色的绣 花裙。”这个女孩也许是视觉型的人。
“在拍全家福之前,他们先让我和弟弟拍了张合影。”我们看出这是一个恋家的女孩,弟弟 是家庭中的一员,之后我们也许还会听到她和弟弟之间的事。“弟弟被放在我旁边椅子的扶 手上,并在他手中放了一个红色的球。”
她再次想起了那个球,“可是我的手中,什么都没有。”
从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女孩争取的是什么了,她告诉自己,她不如弟弟受宠。我们可以猜测, 弟弟的降生将她在家中的地位抢走了,她对此难以接受。
“他们让我们笑。”
她意在告诉我们:“他们让我们笑,可是我笑得出来吗?弟弟被摆在座位上,手中还拿着一 个红色的球,而我的手中却什么都没有。”
“在接下来的全家福中,每个人都拍得很好看,只有我没有笑。”她要和家人作对,因为她 感觉不公平。在她的早期记忆中,她没有忘记家人对她的态度。
“当他们让我们笑的时候,弟弟笑得很甜。他的确很可爱。至今我都很讨厌照相。”这样的 记忆可以让我们很容易地感受到他们对于人生的态度。
当我们内心存有某种印象时,总爱用这种印象去解释所有的事情。很明显,在那次拍照片的 时候她很不高兴,所以后来她不喜欢拍照片。我们常常发现,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感到厌烦时, 常常为他的行为找到各种理由,并利用他经历中的事情去证明。这段早期的记忆让我们了解 了她两方面的性格:第一,她是视觉型的人;第二,她很恋家,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她的 早期记忆在家庭的小范围内,这表明她可能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6.“我最初的记忆是,在我三岁左右的时候发生的一次意外。一个为我父母帮忙的女孩将我 们带到了地窖中,让我们品尝苹果酒,我们都很喜欢喝。”
发现自家地窖中的苹果酒十分有趣,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现在让我们做两种猜测:也许 这个女孩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会有很积极的心态;也许她还会这样认为,当有胆大的人引诱 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被他们带坏的。

以下的回忆也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过了一会儿,我还想喝,所以我就自己动手了。”这个 女孩胆子很大,她敢自己动手。
“不一会儿,我的腿开始发软,结果我将苹果酒桶打翻了,酒洒了一地,地窖中变得很湿滑。”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禁酒主义者的诞生。
“我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件事让我不再喜欢苹果酒或者含酒精的饮料。”
这件小事成了影响她人生态度的成因。如果我们平静地分析这件事,似乎它并不会产生那么 大的影响。但是,她却认为,正是这件事让她不再接触酒精类饮料。我们也许会发现她是一 个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人。她也许是个自立的人,在犯错之后懂得如何改正。这种品质 也许会伴随她一生,就好像在说:“当我犯了错误的时候,我如果知道自己确实错了,我会 加以改正的。”如果事实确实如此,她的性格一定很好,积极向上,勇敢面对一切,一直追 求自我完善,过着一种很有价值的生活。
在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只是在训练推测力。在我们确定自己的说法是否正确之前,一定要多 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接下来让我们说明性格在人的所有表现中体现的相连性。
一个 35 岁的男人,曾因为患有神经焦虑症来找我医治。他只要离开了家就会感到焦虑,但 是他不可能不出去工作。只要到了办公室,他就开始唉声叹气,一直到晚上和母亲坐在一起 才好一些。当我问及他的早期记忆时,他曾说:“我记得在四岁的时候,我坐在家里的窗户 前,看着外面忙碌的人们。”他喜欢看别人工作,而自己只想在一边待着观望。要想帮助他, 就要让他摆脱自己不能和别人一起工作的想法。他一直以为自己只有靠别人养活而生活。我 们必须对他的这一观点加以改变。我们并不应该因此而责怪他,用药物治疗更是没有任何用 处。当然,他的早期记忆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为他寻找一些令他感兴趣的工作。他喜欢观察, 可是他有些近视,正是因为这一缺陷,使得他对事物的关注力更强。一直到他参加工作的时 候,头脑中想的仍然是观察,而不是工作。但是这两者并不矛盾。在他痊愈后,他开了一家 画廊。他用自己的方式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并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还有一位 32 岁的男人,他患了失语症,不能正常讲话,只能怯懦地出声,这种状况已经持 续两年时间。患这种病的原因是他不小心踩在了一块香蕉皮上,并撞上了出租车的玻璃。他 接连吐了两天,并患上了头疼症。可以肯定,他得了脑震荡,可是他的喉咙并没有受到影响, 所以这并不是他患有失语症的原因。他曾在八周的时间里完全不能说话。为此他打起了官司, 可是这件事的确很难裁决。他认为这起事故的责任人应该是出租车司机,所以他向出租车司 机索赔。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他可以拿出伤残的证据,也许会有把握胜诉。我们不能说他 是一个不老实的人,他没有大声讲话的必要。也许在事故之后他确实发现了自己讲话困难, 可是现在他却不明白为什么讲不出话。
这个病人曾要求喉科专家帮忙,但是专家却找不到任何毛病。当我问到他早期的记忆时,他 说:“我记得自己躺在摇篮中,来回摇晃。可是后来摇篮的挂钩脱落了。摇篮掉了下来,我 受了重伤。”
没有人愿意被摔,可是这个人好像把受伤看得过于重要了,他总认为这是极其危险的事。这 成了他的注意力所在。

“当我摔下来的时候,门打开了,母亲跑了进来,她被吓坏了。”他用这件事吸引了母亲的 注意力,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对母亲的责备,他认为母亲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所以,他认为 出租车司机有错,同样,出租车公司也是有错的,他们没有很好地照顾他。由此可见这是一 个被宠坏的孩子,他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的头上。
在另一段记忆中他讲述了类似的故事。“在我五岁的时候,从 20 英尺高的高处掉了下来,然 后被一块很重的木板压住。那时几乎有五分钟的时间我说不出话来。”可见此人很容易丧失 语言能力。他好像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失语能力,并总是把原因归结在摔倒上。我们虽然认 为这并不是理由,但是他却这么认为。他可以很熟练地运用这一“技能”,只要跌倒,就会 立刻失语。我们只有让他了解到自己的错误,让他明白失语和摔倒是几乎毫不关联的两件事, 尤其是让他知道车祸之后没有必要两年多的时间都低声细语地说话,他的病才会痊愈。
然而,这些记忆好像揭示了他不能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他继续说道:“我母亲又跑了出 去,她看起来很激动。”他两次摔伤的经历吓坏了妈妈,并让妈妈更关注他。他是一个想吸 引众人目光的孩子。我们应该明白,他想让那些给他带来不幸的人付出代价。如果这些事搁 在其他被宠坏的孩子身上,也会有这样的结果。但是,那些孩子却不会采取失语的手段。这 是这位病人的一个特点,他的人生态度是由他的经历造成的。
一个 26 岁的男孩总感觉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找到了我。八年前,父亲帮他在经纪 行业找了一份工作,可是因为没有兴趣,他辞职了。他还想找其他的工作,但是并没有找到。 他还说自己失眠,甚至动过自杀的念头。当他放弃了当经纪人的工作后,在另一个镇上找到 了一份工作,但是后来他收到了一封信,说他的母亲生病了,于是他又回到了自家住的镇上。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想象母亲对他的溺爱程度,可是他却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也许我们 会发现他一生都在和父亲对抗。当我们谈到家中的排行,他说自己是最小的孩子,且是家中 唯一的男孩。他有两个姐姐,大姐总喜欢命令他,二姐也有同样的毛病。父亲每天对他唠叨 个不停,他觉得除了母亲之外,全家人都在限制他。
他 14 岁才进入学校,后来父亲将他送去了一所农业学校,他毕业后就可以帮助父亲打理农 场了。他在学校的表现很好,可是他却不想让自己当一名农场主。于是父亲给他找了一份经 纪人的工作。奇怪的是,他一直干了八年,可是却一直在说自己想尽力为母亲多做事。
小时候的他很邋遢。他怕黑,也怕一个人待着。当我们听到某个孩子很邋遢的时候,自然就 会想到那个要求他搞卫生的人。当我们听到某个孩子害怕黑暗,不想一个人待着的时候,自 然就会想到那些安慰他、关心他的人。然而,这个年轻人背后的那个人就是他的母亲。他觉 得交朋友很难,可是却能和陌生人很好地相处。他没有谈过恋爱,对爱情没有任何兴趣,也 从来没想过结婚。他认为父母的婚姻并不幸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逃避婚姻的理由。
他父亲曾强迫他继续从事经纪人的工作,但是他却想去做广告。然而他很清楚,家人不会给 他钱让他去做的。我们看到,他做任何事情的目的都与父亲的意思相悖。他在做经纪人的时 候,虽然有了一些积蓄,可是并没有将这些钱投到自己喜欢的广告业中。他说自己想做广告 只不过是故意与父亲为敌。

从他的早期记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被溺爱的孩子对严厉的父亲的反抗。他记得在 父亲的餐馆打工的情形。他喜欢洗盘子,喜欢将盘子从这张桌子上放到那张桌子上。他的做 法激怒了父亲,所以父亲面对着所有顾客给了他一耳光。这一经历让他把自己的父亲看成了 一生的敌人,并且一生都在和父亲为敌。如今他依然没有诚心工作的意思,只不过是想以此 伤害父亲,这样他会感到更加满足。
我们也不难理解他自杀的想法。自杀是一种谴责。在想到自杀时,他就会将责任归于父亲身 上。对工作的不满他同样会归咎于父亲。父亲的任何建议,他都不会接受。但是因为他是被 溺爱的孩子,经济上无法做到自立。他不想真心投入工作,只想玩儿,可是却很想和母亲合 作,所以他又想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他的失眠又是怎么显示出他对父亲的对抗呢?
如果一晚上无法入睡,第二天工作肯定没有精神。父亲希望他好好工作,可是他感觉很累, 无法做到。他就会说:“我不想工作,你强迫我也没用。”但是他会为母亲和家里的经济状况 着想,所以也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可是这样就会给家人一种错觉:这个孩子没有希望了, 家里也不会再供养他了。但是,他必须为自己找一个借口,所以,他得了一种令人头疼的病 ——失眠。
最初,他说自己是不做梦的,但是后来他想到了自己常做的一个梦。他梦到有人朝墙上扔球, 然后球朝他弹了过来。这个梦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们可以将梦和他的人生态度相联系 吗?
我问他:“后来怎样了呢?”他说:“当球向我弹来的时候,我就醒了。”
现在,他失眠的整个框架已经被勾勒出来。他把这个梦当成了闹钟,将他从梦中叫醒。在他 的意识中,所有的人都向前推他,驱使着他,强迫他做不喜欢做的事。他梦到有人朝墙上扔 球,每到此时,他就会醒。结果,第二天,他就会累得无法工作。父亲正在焦急地等着他去 干活,而他就开始用这种方式对抗父亲。如果他这样做只为了和父亲对抗,那么我们会觉得 他很聪明,因为他竟能想到这样一种抗争武器。但是,无论对他自己还是对于别人,他的人 生态度都是不对的,所以我们需要帮他纠正。
当我给他做了解释后,他就再没有做过这个梦,可是他却常常从半夜中醒来。他已经意识到 了这个梦的目的,所以不再有勇气做这个梦,但是,他每天不能安静地睡觉,第二天仍然无 法正常工作。我们该怎样帮助他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与父亲合作。如果他仍然将注意力 放在击败自己的父亲上,那么谁都帮不了他。
最开始,我依然像往常一样顺应他的意思。我说:“你父亲这样做的确不对。他不应该对你 时时发号施令,这不是明智的做法。他也许有需要治疗的地方,但是你能怎样呢?你指望他 去改变吗?如果天要下雨,你应该怎么做?你只有支起雨伞或者打车,我们和风雨对抗或者 想打败它是毫无意义的。而现在的你就好比在和风雨抗争,只会无谓地浪费时间。你以为这 可以表示你的强大吗?你可以战胜它们吗?事实恰恰相反,它只会更强烈地伤害到你。”我 把他的所有问题都联系在了一起,他对工作的犹豫,自杀念头的产生,离家出走的行为,失 眠的症状,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他通过惩罚自己去惩罚他的父亲。
我还为他提出一条建议:“如果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你总是想自己随时会醒,就会把自己搞

得很累,无法好好工作,你父亲定会很恼怒。”我想让他了解到事实,他将目光放在了惹怒 父亲上。如果我们不让他停止这种行为,任何治疗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 被宠坏的孩子。
这种情况很像那种恋母情结的情况。这个年轻人只想伤害自己的父亲,但是对母亲却异常依 赖。然而,此事例与性无关。他母亲很宠爱他,而父亲却极其冷淡。他受到了这种不良教育 的影响,所以人生态度也变得扭曲。这和遗传也毫无关系。他的行为和原始人吃掉部落首领 的行为不同。他的行为是被经历所逼迫的。这种行为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只要他 有一个宠他的母亲、一个严厉的父亲,就如同这个年轻人的情况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和父亲 对抗,而自己又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他采用那种方式情有可原。
第五章 梦
梦的解析
虽然之前人们对梦的理解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却有可借鉴之处,至少能表现出人们对梦的看 法和态度。梦是大脑创造性活动的一部分,当我们发现对梦有什么期待时,也就能看出梦的 目的。在我们刚刚启动对梦的研究之时,就已经发现,人们总是认为梦会跟未来有着某种不 可分割的联系。人们一直以为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有神明、仙人或者逝去的先辈在梦 中帮助他们。
古代与梦有关的书中,对梦的解释多种多样,可是他们一直认为梦和人们的未来有着某种特 殊的联系。原始人同样认为梦是对未来的某种预测。古希腊或古埃及人常常到寺院中去求梦, 希望神明在梦中给他们的未来以指点和帮助。这种梦被他们看作治病驱邪的良方。美洲的印 第安人为了让梦指导他们的未来,常常利用斋戒、沐浴、涤罪等方法把自己的梦引出来。在 《旧约》中同样记载着梦可以预示在未来所发生的事情。如今,仍有人会认为梦中的事情会 在现实中发生。他们坚信梦中的自己是预言家,梦可以带他们走进未来的世界,并预料到将 要发生的事情。
从科学角度而言,这些方面实在可笑。从我对梦开始研究的那一刻就知道,人们在梦中的预 测能力远远比不上人在清醒时候的预测力。梦中的思想不会比醒着的时候更敏锐、清楚,只 能更加混乱和难以理解。然而,传统的观点也有正确的地方,如果我们对梦有了了解之后, 就会发现其玄机所在——梦在一定程度上真的会为我们找到要走的路。
我们知道,人们常常把梦看成是克服困难的一种方法,那么也就是说,人是为了寻找未来的

发展方向才做梦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梦有着未卜先知的功能。我们还得自己去想用怎样的方 法可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从哪里得来。显然,梦中的任何方法都不如我们在深思熟虑之后 得出的方法适用。所以,人们希望在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有情可原的。
弗洛伊德对梦的观点
在弗洛伊德心理学派看来,梦是有科学性的,但是弗洛伊德在解释这些观点的时候却将梦脱 离了科学的范畴。比如,他在研究梦的时候将人脑白天和晚上的活动差异作为前提,把“有 意识”和“无意识”看成相对立的两面,梦所遵循的规律则与白天的思维规律截然不同。这 些观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原始人和古代哲学家在处理思想概念问题时,总是习惯于把它们放在两个极端进行研究,认 为它们是完全对立的。在神经官能症人群中,这种简单对立或二元思维最为明显。这些人普 遍认为左右、男女、冷热、轻重、强弱是相互矛盾的。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讲,它们是可以相 互转化的,并非对立。它们就像尺子上的刻度,只是按照相对的位置进行排列。好与坏、正 常与不正常当然也不是对立的。那么,把清醒和睡眠、白天的思维和梦中的思维完全对立, 当然也就不正确了。
弗洛伊德的另一观点认为,应该将梦放在性的背景下进行研究。这一观点同样把人们的正常 活动与梦境相分离。我们可以假设这种观点正确,那么梦自然就不是整个性格的表达了,而 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弗洛伊德学派的人也认为这种观点欠妥当,但是弗洛伊德自己则认为在 梦中还会有一种寻死的愿望。也许这种观点有其正确性。然而之前我们提到,梦的目的之一 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表明了对个人能力的不自信。据此来说,弗洛伊德的观点过于 隐晦,他无法让我们探寻人的整体性格是如何通过梦境反映出来的,并且梦好像完全脱离的 现实的生活。不过,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中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比如,梦的内容并不是 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身后潜藏的思想,这一点对我们很有用处。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也 有类似的观点。弗洛伊德忽视了科学心理学的前提——认识性格的关联性以及个体的思想、 言行的一致性。
在弗洛伊德对梦境解析的几大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遗漏。“我们为什么会做梦?做梦的 目的又是什么?”弗洛伊德学派说:“是为了满足没有实现的愿望。”然而这一回答并不是通 用的。比如,我们没有做梦,我们的梦被忘掉了,我们做了一个无法解释的梦,那么这些情 况下又怎样去满足自己呢?梦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是却没有人可以理解。那么我们做的 梦又会给我们提供什么乐趣呢?如果将梦中的生活与日常生活分开,梦也仅会在梦中满足我 们的愿望,我们也许就会明白做梦的意义了。可是,如果这种观点正确,就无法将梦和人的 性格相联系了;梦对于醒着的人来说,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从科学角度来讲,人在做梦的时候和在清醒的时候是同一个人,并且做梦的目的也是和此人 的性格相一致的。但是,只有一类人,我们无法将他在梦中想实现的愿望和他现实的性格相 联系,那就是被惯坏的孩子。他们会常常问:“我怎样做才能让愿望得到满足?我可以从生

活中得到什么?”这种人会在梦里寻找想要的东西。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就会 发现,他所讲的只是被惯坏的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本性不容置疑,认为其他人都没 有存在的必要,他们也常这样问:“我为什么要爱周围的人?难道他们爱我吗?”
心理学分析学派对被惯坏的孩子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但是他们对满足感的追求只是所有追求 的千万分之一,这并不是他们全部性格的表现。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梦的目的,也就知道令 人费解的梦和被遗忘的梦的目的了。
个体心理学对梦的研究
在 25 年前,我刚刚开始研究梦的含义时,它成了最令我头疼的问题。我认为,梦中的生活 和清醒时的生活是一致的,如果白天我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努力钻研,那么晚上的梦境中我 同样在思索着这些问题。人们在梦中时的目标和在现实中的目标是一样的,就像他们做梦的 时候也必须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奋斗一样。所以,梦是人生态度的表现,并与之息息相关。
强化人生态度
有一种事实可以帮我们了解做梦的目的。有时我们早晨醒来会将梦中的情形全忘掉,好像没 有了任何印象。事实的确如此吗?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吗?其实不然:在梦中的某种情感被我 们保留了下来。梦中的内容已经忘却,但是却有着对梦的情感和对梦的不解。梦的目的也必 定留在了留下的情感之中。梦只是引发这种情感的一种方法,而留下这种感觉则是梦的目的。
一个人的情感和他的人生态度必定一致。梦中的思想和清醒时的思想并没有绝对的差异,它 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将它们之间的差别作一下概括,即梦中的思想与现实的距离较 远,但是它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如果白天我们被某种事情烦扰,那么梦中同样会被这种事情 烦扰。其实,在梦中我们不让自己从床上掉下来,也说明这和现实是相连的。为人父母者在 喧闹的大街上也可以睡着,但是孩子一个轻微的动作就会将他们惊醒。这就说明即使在梦中, 我们与外界的联系还是存在的。但是,虽然感官还有知觉,却已经被弱化了,所以和现实的 联系也自然就减少了。在做梦的时候我们都是独处的,生活中的压力也不再沉重,周围的环 境也已经被我们有所忽视。
只有我们真正放松,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后,才会在梦中轻松下来。梦是对平静睡眠的一 种干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我们没有将事情处理妥当之前,在我们还存在重大压力 之时,在现实还存在种种问题之时,我们才会做梦。
现在该轮到我们研究另一个问题了: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是怎样面对问题的。因为我们不 是对整个情境进行研究,所以这些问题也就比较简单,其解决的方法也不会对我们有很大的 要求。做梦就是为了支持我们生活的方式,并让这种方式和我们的情感相适应。那么为什么 我们的生活方式需要得到支持?它会受到怎样的威胁?能够攻击它的,只有现实和常识。所 以,做梦的目的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受常理的攻击。这就会引出我们一个有趣的想法,

如果一个人在面临问题时不想用常理去解决,那么梦就会激发出他的某种情感去坚定他的态 度。
这样看来,似乎这种行为和我们清醒时的生活是矛盾的,但其实并不矛盾。我们在睡觉时的 情感和清醒时的情感仍是一致的。如果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某人不想按照常理办事,那么他 就会找到各种理由为自己违背常理的做法辩解,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比如,一个人想 一夜暴富,又不想付出劳动和为社会做贡献,他的脑海中就会显现赌博的念头。他也明白很 多人都因赌博输得精光,可是他想活得洒脱自在,想快速致富。那会怎么做呢?他开始为自 己设想未来的“宏伟蓝图”——有汽车,有巨款,成为名震四海的富人。在这些幻想的激励 下,他不断增长自己的这种思想。最终,他仍然违背常理,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有一部戏 剧很好看,我们就想立马放下手中的工作去观看演出。处在热恋中的男女也会想象自己的未 来生活。如果他确实对感情倾情投入,那么他所设想的必定是美满幸福的婚姻。如果他对对 方兴趣不大,那么他的未来将没有色彩。不管怎样,他的感情会不断地得到激发,通过这种 感情我们可以判定他属于哪种类型的人。
如果梦醒之后,我们除了感觉,什么都没有留下,那么对常理又有什么影响呢?梦是常理的 敌人。如果我们多加注意就会发现,那些不受感情蒙蔽、只按照科学办事的人,很少做梦或 者几乎不做梦。另一些人则不想按照常规去解决问题。遵循常规做事是合作的一个方面,没 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是不想按常规办事的。这样的人几乎不做梦,他们想让自己的人生态度 强于他人,想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梦想在人生态度和现实之间 建立一种联系,这样在面对人生态度时就可以不用作出调整了。人生的态度是梦的制造者, 它可以激起人的某种情感。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性格和日常行为同样会出现在梦中。不管是 否做梦,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总是不变的,但是梦却为我们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支持和维护。
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在对梦的解读中就有了新的发现:人在梦中会欺骗自己。 每一个梦都是人们的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其目的就是引发一种我们已经作好准备去面对某 一种情形的感情。在梦中,我们的性格与平时并无二致,但是我们需要将这一性格加工成白 天需要使用的感情。如果我们的想法是对的,我们甚至可以在梦的整体构成和梦中所运用的 手段找到自我欺骗的成分。
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了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某种选择,如对画面、事件和各类事故等。 当人回忆往事时,会对其中的一些画面和事件进行选择。人的选择是具有倾向性的,为了实 现自己的目标,我们总是选择那种有利于我们人生态度的画面和场景。同样,在梦中,我们 也只会选择那些与我们的人生态度一致的事情,并且在梦中我们会被告知,在遇到困难时, 我们的人生态度会对我们有怎样的要求。所以,这种选择表明了人生态度和当前困难的联系。 在梦中,人生态度总是我行我素的。在现实中遇到困难,需要我们运用常理时,人生态度仍 然特立独行。
象征和隐喻
梦的素材是从哪里汲取的?不管是历史久远的古代,还是今天弗洛伊德的观点,都表明梦是 由隐喻和象征构成的。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在梦里,我们都是诗人。”但是,为什么梦

不用简单的话语表达,非要用隐喻和诗一般的语言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不这样,我们就无 法摆脱常理的束缚。隐喻和象征有时是可笑的,它们会将两种意义不同的事物相联系,它们 可以同时表达两种观点,但其中一个也许十分荒诞。隐喻和象征的结果可能是不合逻辑的, 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并能激发某种感情。如果我们想帮助某人改正错误,也许会说: “不要像孩子一样。”也会说:“为什么要哭?难道你是女人吗?”当我们使用隐喻时,为了 表达自己的感情,常常将两种毫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也许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训斥一 个矮小的人时会这样说:“你就像一条虫子,只配被别人踩在脚下。”他运用这种隐喻,正是 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
隐喻是一种很美妙的表达方式,我们可能会利用它自欺欺人。当初荷马就用了一种过于夸张 的手法来形容希腊军队像雄狮一样横扫战场时的情景。你认为他真的想详细描写那些满身污 垢的士兵们吗?不是的,他想让士兵们像雄狮一样勇猛。我们知道他们不是雄狮,但是如果 诗人据实描写,说他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样子,说他们克服恐惧和躲避灾难的情形,说 他们破旧的盔甲,细数他们战争中的细节,会给我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吗?隐喻是抒发美 好、想象力和幻想的。但是必须注意:如果将隐喻和象征放在人生态度有误的人身上将十分 危险。
一次考试对一个学生而言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他只需像平时一样勇敢面对就行了。但是, 如果他时时存有逃避的思想,他就可能梦到自己上战场。他将如此简单的事情用很隐喻的方 式表达出来,就为他的逃避提供了足够的理由。或许他还会梦到自己站在悬崖边上,必须脱 离那里,否则就有可能掉下去。他必须制造一种情感来逃避考试,所以他说考试就像悬崖一 样可怕,以此来欺骗自己。同时,我们还会发现梦中常用的另一种方法:当遇到问题时,先 将它精简压缩,直到剩下整个问题的一部分,然后再以隐喻的形式将其余的部分表达出来, 并当作原来的问题来处理。
比如,一个对学习很有把握并有远见的学生,想完成学业或通过考试。他的人生态度同样需 要获得支持并找到自信。所以,在考试前夕,它会梦到自己站在山顶上。他所处的场景被删 去很多,只显现了人生中的一小部分。对他来说,考试虽然是一件大事,但是他却只专注于 成功的部分,不去顾虑考试的其他方面,他激发出的感情会为自己加油助威。第二天起床之 后,他会觉得心情舒畅、头脑清醒、信心十足。他将存在的困难缩小了。虽然他有了足够的 信心,但其实他是在自欺欺人。他并未按照常理去办事,只是激发了自己的某种情感。
特意去激发自己情感的行为是很正常的。当人想越过一条小河时,总会先数一二三。难道数 数真的很重要吗?越过小河与数数有联系吗?其实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数数却可以激发他的 某种情感,并让他的力量全部聚集起来。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某种人生态度,但是要想 使它得到强化,方法之一就是聚集自己的力量、激发自身的情感。我们每天都在为此努力着, 但是也许梦中的它会表现得更加清晰。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梦来解释一下我们是如何欺骗自己的。在一战期间,我在一所专门治疗 战场恐惧症的医院做院长。当遇到那些无法适应战场生活的士兵时,我会找一些轻松的工作 来帮助他们。这对于减轻他们的压力十分管用。那天我接待了一名士兵,他是我在这里见过 的最强壮的人。我给他做检查时,他显得很失落,我不知道该如何给他提供帮助。我当然想 将所有患病的士兵送回家,但是这必须经过上司的批准,并且我也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战场。 对于这个士兵的病症我有些难以确定,但是我还是告诉他:“你患了战场恐惧症,但是你却

很健康,很强壮。我可以让你做一下简单的工作,这样你就不用上战场了。”
这个士兵得知自己并不能回家后,心中充满失望,他说:“我只是一个穷教师,仅靠教书得 来的钱养活我的父母。如今我不能再教书了,他们就不能生活了。如果我无法帮他们,他们 就会死的。”
我想让他回家,找一份室内的工作,可是我又有些害怕,如果我提出这样的建议,肯定会受 到上司的批评,他们反而会让我去上前线。最后我决定尽己所能,出具了一份他只适合做警 卫工作的证明。那天晚上,我就做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梦。梦中的我成了一名杀人凶手,疯狂 奔跑在黑暗狭长的街道上,我极力回想自己杀了谁,可是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但感觉告诉 我:“我的确杀了人,我的这辈子会因此完蛋的。我的生命将要完结,一切都结束了。”
醒来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杀了谁”,然后我猛然想起:“我如果不能给这个年轻的士兵 一个室内的工作,他很可能被送去前线,那样我就很可能成为杀人凶手。”大家应该明白了, 我是如何激发自己的情感欺骗自己的。事实上,我没有杀任何人,即使我想到的最坏结果发 生了,那也不是我的原因,但是我的人生态度阻止我去这么做。我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而不是杀人的凶手。我告诉自己,如果我提出应该让他做一下办公室的工作,那么他很可能 被上司送往前线,这样反而更糟。我唯一能帮他做的就是为他提供一份证明,说他只适合警 卫工作,这是既合乎常理又不违背我人生态度的做法。
在后来的事情中我证实了,按常理办事是最佳办法。我的上司在看到我提供的证明后,却将 它扔在了一旁。我当时还在想:“上司要将他送往前线去,不如我当时写上让他去办公室工 作。”可是随后上司却在上边批下“军事机关工作,6 个月”。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军官在 处理这名士兵的事情上收受了贿赂,所以才从轻处置的。这名年轻的士兵从未教过什么书, 他对我讲的全都是谎话。他这样说只是想找一份轻松的工作,这样那位收受贿赂的军官就可 以审批我的建议了。从那时起,我想,还是不做梦为好。
正因为我们很难理解梦的含义,所以经常被它愚弄。如果我们理解了梦的含义,就不会有什 么另类的情感了,也就不会受梦境的欺骗了。我们还是应该将梦搁置一旁,按照常理办事。 如果我们都可以解释梦中的情景,那么它们的目的就无法实现了。
梦是一座桥梁,它联系着现实的生活和我们对人生的态度,人生态度本就应该直接与现实衔 接,并不需要我们的强化。梦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每一种梦境都可以揭示出我们在面对某 种情景时需要强化人生态度的哪一方面。所以,对梦的分析只能针对特定的一个人。我们不 可能像套用公式一样对梦中的情景进行解读。如果要我说出到底梦境有几种典型的类型,我 实在无法给出答案,我能做的只是让大家大概了解一下梦的意义。
梦境分析 很多人会做飞翔的梦,其实这和其他的梦一样,同样是为了激起人的某种感情。它们留下了

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带向高处。它们把克服困难和追求优越感看作是很简单 的事。它们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勇敢无畏、高瞻远瞩、志向远大的人,即使在睡梦中我 们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志向。这样的梦暗示着一个问题:“我应该继续向前还是止步?”答案 则是:“我的前途一帆风顺。”
我们还应该注意另一种梦境:跌倒。这说明在人的头脑中,对自我保护的恐惧远远大于克服 困难的忧虑,如果我们平时常常告诫孩子保持警惕,就很容易理解这种梦境了。人们常常对 自己的孩子说:“不要爬椅子,不要动剪刀,离火远点。”孩子常常被这种虚幻的危险包围。 但是,如果一个人被家长锻炼得胆小如鼠,是不能应对真正的危险的。
当我们梦到自己不能动弹或者赶不上火车时,其内在意义是:“如果我不用费力气就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该有多好呀!所以我一定要绕道行走,我要故意迟到,故意让火车开走,免得 再遇到这类问题。”
考试也是我们常常梦到的事情之一,我们也许会很惊讶,自己这么大了还会参加考试,或者 自己还会梦到已经通过的考试。其实,这是在暗示我们:“你还没有准备好应对眼前的问题。” 但对于其他人来说,也许会是这样:“以前也许你通过了,但是你必须接受眼前的考验。”一 件事情在不同的人身上象征意义是不同的。我们对于梦的考虑是其留给我们情感,以及它与 我们人生态度的关系。
我曾治疗过一个 32 岁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她是家中的老二,就和其他排行老二的人一样, 她同样怀有雄心壮志。她事事想争第一,想使任何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她来找我时,精神 几近崩溃。她爱上了一个比她大的已婚男人,这个男人在事业上失败了。她想过嫁给他,可 是他却没法离婚。后来,她做了这样的梦:她在乡下的时候将现在的公寓租给了一个男人, 这人搬进来不长时间就结婚了。但是这人却付不起房租,他不诚实还很懒惰,所以,她将那 个男人赶走了。我们可以很快看到,这个梦和她的现实有着很大的联系。她在犹豫自己要不 要嫁给这个事业受挫的男人。这个男人很穷,无法养活她。有一次,他们出去吃饭,却没钱 付账。这就更容易让她和梦中的那个男人相比。这个梦引起了她不能结婚的情感。她是一个 有远大志向的女人,她不想一生跟随一个贫穷的男人。她用了假设的方法问自己:“如果他 是租住我房子的人,当没有钱付房租时,我该怎么办?”我定会说:“你必须滚出去。”
当然,这个男人不是她的房客,这样的假设并不成立。养不起家的男人和付不起房租的房客 是两码事。她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了顺应自己人生态度的发展,得出一个结论:“我是 绝对不能嫁给他的。”所以,他不按常理去思考,只关注了事情的表面。他同时将爱情和婚 姻压缩在这样一件事上:“一个男人在租住我的公寓而付不起房租的时候,他就必须滚蛋。” 好像这个假设就足以说明所有的问题。
因为个体心理学的治疗方法一直致力于提升个人应对生活的勇气上,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梦 境会发生变化,会慢慢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一个因为忧郁症住院的患者在即将出院时做了这 样的一个梦:“我一个人坐在长凳上,暴风雨突然降临。幸运的是,我没有被它袭击,我很 快跑进了丈夫的房间。后来,我在报纸的招聘栏中帮他找了一份合适的工作。”这个病人也 理解梦的含义。这表明她和丈夫和好如初了。最初,她抱怨丈夫无能、事业无成,连养家都 困难。而从梦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懂得了:“和丈夫在一起总比独自面对困难好得多。”虽然 她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她向丈夫妥协的做法仍然隐含着一种怨恨和不公。她过于强调自己

的危险,并且还没有做好与人合作的准备。
我还接待过一个十岁的小男孩。老师说他是一个卑鄙的孩子,总是心怀不轨,同学们都不敢 惹他。他在学校中将偷得的东西放在别人的课桌里,让别人受到惩罚。这种现象只有在别人 低估他的能力时才会发生。如果他的想法的确如此,我们便可以估测,他受到了家庭环境的 熏陶,有人向他灌输了这种不良思想。这个十岁的孩子曾因为向一位孕妇扔石头引起了麻烦。 也许在他这个年龄,已经明白怀孕是怎么回事。我想他应该是讨厌怀孕的,我们还要看他是 否有弟弟妹妹,或许他们的到来让他感到不舒服。在老师口中,他是“害群之马”,他常常 扰乱别的孩子,给他们起外号,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他还会欺负小女孩,我想他很可能有 一个并不被他喜欢的妹妹。
后来我们弄明白了,他是家中的长子,还有一个四岁的妹妹。从他母亲口中得知,他对妹妹 很好。这一点出乎我们的意料——这样的一个孩子怎么可能爱他的妹妹。我们的怀疑是否正 确还有待考察。他的母亲还说,她和丈夫的关系非常融洽。对于这个孩子而言,的确令人遗 憾。对他所犯的错,他的父母显然没有任何责任,他邪恶的原因也许源于他自己的恶劣本性、 宿命或是某个遥远的祖先!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例子:幸福的婚姻,优秀的父母,令人厌烦的孩子。这种悲哀的事例常 常被教师、心理学家、律师、法官所见证。实际上,这种看似美满的婚姻常常给孩子带来很 严重的错误,如果他看到母亲对父亲倍加关注,就会心生怨恨。他想让母亲将爱全部归于他 身上,并且不想让母亲对其他任何人表现出关心。美满的婚姻对孩子的成长不利,那么不幸 的婚姻会更为不利,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呢?我们需要在开始的时候就培养孩子的合 作精神,不要让他只关注一个人。这其实也是一种被宠坏的孩子,他们想夺取母亲所有的爱, 一旦母亲无法做到,他就会故意制造麻烦。
我们的这些猜测得到了证实。母亲从没有对孩子打骂过,这样的事一般都是由父亲来做。她 也许认为自己过于软弱,只有男人才可以发号施令、实行惩罚。她也许想让孩子对她好,害 怕失去他。可是这样的做法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在转移孩子对父亲的兴趣,这样也会让他 们之间合作的机会消失,结果可想而知,他们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我们还听说,这个父亲 是个爱家的好男人,可是就是因为男孩的原因,孩子开始害怕回家。他对孩子很严厉,经常 打孩子。可是有人却说,男孩儿并不恨他的父亲。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个孩子又不是 傻子,他只是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了起来而已。
他虽然很喜爱妹妹,却又经常踢打她,两个人根本不能和睦相处。晚上,妹妹睡在父母房间 的儿童床上,他则只能睡在餐厅的沙发床上。我们可以从男孩的角度去想,如果我们和他有 着同样的心情,那么父母房间的婴儿床肯定会引起他的不满。我们站在男孩的角度去思考、 理解、感受。他也想被妈妈关注,可是晚上妹妹却比他更亲近母亲。他必须赢得母亲的关心。 此时,男孩的身体很棒,他是顺产,吃了七个月的母乳。因为他的胃不太好,所以当他突然 改用奶瓶时,他吐奶了,一直到三岁。虽然现在他营养充足,身体很强壮,然而胃仍然不太 好,他以为这是他的一个弱势。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他向孕妇扔石头的原因了。他很挑食,当 家里的饭菜不合他的胃口时,父母就会给他钱让他去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可是,他却向别 人诉说,父母常常饿着他。他对于说谎已经习以为常了,他就是想用诋毁别人的方法取得自 己的优越感。

如今我们就可以解释他到我们诊所所讲的梦了。他说:“我是西部的一个牛仔,他们将我送 到了墨西哥,我必须杀开一条血路回到美国。有一个墨西哥人想挡住我,我就在他的肚子上 使劲踢了一脚。”这个梦其实表达了这样的事情:我被敌人包围了,我必须全力拼搏。在美 国,牛仔是英雄的象征,在他看来,欺负小女孩和踢人家的肚子就是英雄的表现。我们已经 了解到,在他的印象中,肚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位,也可以说是致命的部位。他的胃一直 不好,他的父亲也患有神经性胃病,并且没有治愈。所以在这个家庭中,肠胃占有很重要的 地位,小男孩的目的就是攻击别人的弱点。
在他的梦中和行动上我们都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不把他从生活的梦境中唤醒, 他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他不但和自己的父亲、妹妹、比自己小的女孩作对,还和那些阻止 他行为的医生作对。梦中的情境促使他继续自己的行动,他要成为一个英雄,他要征服别人。 除非让他认识到自己是在自欺欺人,否则他不会改掉自己的毛病。
我在诊所中向他解释了他的梦。梦中的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家,那些想阻止他、惩罚 他的墨西哥人都是他的敌人。等他再次来到我的诊所,我问道:“从上次见面到现在,你觉 得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我以前是一个坏孩子。” “你以前都做过什么?” “我欺负比我小的女孩。”
这并不是后悔的表现,而是在炫耀自己的能力。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仍然坚持自己是一个坏 孩子。他还说:“我不要改变自己,我同样会踢你的肚子。”我们要怎样帮助他?他仍生活在 自己的梦里,仍以为自己是一个英雄,我们必须消除他从这种角色中所取得的满足感。
我们对他说:“你认为英雄会去欺负一个弱小的女孩吗?这是英雄行为吗?如果你想当英雄, 就要去和那些身体强壮的女孩做斗争。要不你还是放弃吧。”这只是治疗的一个方面。我们 要做的是让他明白,不要再执著于自己的人生态度。曾有一句德国的古谚语是这样说的:“在 他的汤中吐口水”,只有采用这种办法,他才会放弃那碗汤。治疗的另一方面是,让他鼓足 勇气与他人合作,以另一种方式去为社会做贡献,找到人生的意义。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是 不会作出违背社会道义的事情的,除非他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
一个单身的 24 岁女孩,在从事一份秘书工作。她对我说,她的老板是个欺软怕硬的人,这 让她难以忍受。她还觉得自己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和友谊。从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无法获 得友情,是因为她有太强的支配欲望,她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她的目的也只是显 示自己的优越感而已。可能她与她的老板是一种类型的人,想操纵控制他人。这样的两个人 碰到一起,麻烦自然免不了。这个女孩兄弟姐妹七个,她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是父母的 宠儿。她的外号叫“汤姆”,可见她很想让自己成为男孩子。这就让我们更加怀疑:她是否 已经将控制他人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作为自己的目标,也许在她的意识中认为做男人就可以控 制他人,并且不受他人的控制。
她很漂亮,她认为自己受人喜欢完全是因为她的容貌,所以她很害怕毁容。她十分了解,在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人工审核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微推理|小黑屋|Baker Street推理缘地|推理书库

GMT+8, 2024-4-20 21:06 , Processed in 0.19284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